圆
讲座心得:黄敬胜牧师——在中秋不完整的美感中寻找圆满
今晚教区成团中秋联欢会,教区长黄敬胜牧师以“圆”为主题,借着中秋明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信仰与人生的思考。讲座不仅探讨了华人文化中的“团圆”情结,更直指人生中难以避免的“不完整”与**“虚妄”**,最终将盼望引向了基督里的真圆满。
一、文化里的“不圆”与人生的“虚妄”
牧师从大家熟悉的月亮意象入手,点出了我们对“圆”的深切渴望。无论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对永恒爱情的寄托,还是《月圆花好》对美满幸福的憧憬,都反映了人追求完美的本能。
然而,神话故事和文学经典却揭示了这份追求的**“不完整美感”**:
神话的悲凉结局: 后羿与嫦娥的故事,虽然有着英雄的成功,结局却是悲剧。后羿的死于背叛,嫦娥的**“长生”却是被囚禁在广寒宫的“劫难牢笼”。牧师指出,这象征着我们人生中的成就、财富和幸福,最终都难以持久,“劳苦难了,缺憾难消”**。人越是努力避开死神,就越发现死神在生命的尽头等待,而幸福始终追不上。
苏轼的无奈感叹: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正是对这种不圆满的承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牧师精辟地总结:“但愿人长久”是生存动力,但始终只是不能实现的冀望。
二、虚妄的根源:自以为聪明的愚拙
牧师接着引用《罗马书》,揭示了人无法得到圆满的根本原因:
罗马书 1:19, 21-22
19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21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22 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我们本能地知道有上帝,却转而追逐世上的虚妄,将心思放在不持久的成就上,最终思念变为虚妄,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我们看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却没有从中看到创造者的智慧和盼望。
三、信仰的圆满:有福的确据与盼望
讲座的结论是振奋人心的。牧师指出,真正的生存动力,不是建立在虚妄的冀望上,而是建立在**“有福的确据”上,这确据就是上帝爱子耶稣基督的牺牲与付出**。
饶恕与珍惜: 祂的牺牲,带来了饶恕;祂的爱,使我们在上帝眼中显得贵重。这份爱与价值,才是我们活着的盼望和尊严。
超越生死: 基督的爱使我们拥有了超越生死界限的盼望,填补了世上一切的缺憾和不完整。
因此,我们的中秋祝愿有了更深的意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地上的小团圆。
因着基督的爱,我们期待将来在天上的大团圆。
牧师的分享,帮助我们从对“圆”的文化执念中释放出来,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整,并以基督里的**“有福的确据”**为动力,带着永恒的盼望,活出真实而有价值的生命。
保龄球🎳听道笔录和心得
诗巫西教区成团中秋联合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