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5的博文

乘风破浪,与主同行

图片
26.10.25 怀初初成主日 主题: 乘风破浪,与主同行 讲员: 黄声明牧师 经文: 马可福音 4:35-41 ———————————————————— ​📝 听道笔录:乘风破浪,与主同行 ​ 主题: 乘风破浪,与主同行 经文: 马可福音 4:35-41 讲员: 黄声明牧师 核心思想: 我们活着不是对神有多认识,而是对神有多信靠。 ​📌 一、 故事的背景:从顺风到暴雨(可 4:35-37) ​ 乘风破浪的期待: 耶稣和门徒结束了一天的讲道工作,耶稣提议“我们渡到那边去吧”。门徒们希望像人生一样,能够 顺风顺水,平安到达对岸 。 ​ 狂风暴雨的突然来临: 人生不如预期,没有预告,暴雨狂风突然来临。这如同我们经历 MCO(管制令)、疾病、死亡的威胁,生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充满了 恐惧和不确定 。 ​ 耶稣的安稳: 无论乘风破浪还是狂风暴雨, 耶稣在船尾枕着枕头睡觉 。他很放松,很安心,完成了工作后可以放下自己重新得力。 ​📌 二、 门徒的呼求:你不在乎吗?(可 4:38) ​ 渔夫的惊恐: 门徒中许多是渔夫,他们习惯与大海风浪搏斗。但这次的暴风雨实在太厉害,他们无法应对,只得把耶稣叫醒。 ​ 绝望的呼声: 门徒问:“ 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这反映了我们在人生绝望时向神发出的真实呼声:“老师/牧师/神啊,我们要死了,你不管我们吗?” ​ 对现代家庭的提醒: 特别是对初成的弟兄姐妹,婚姻、育儿、工作、孝亲等压力接踵而来,可能感到“人生实在不是我想象的幸福日子”。在困境中,你是选择 向神呼求 ,还是 默默跳船,自找自己的路 ? ​📌 三、 耶稣的责备:为什么没有信心?(可 4:39-41) ​ 风浪止息: 耶稣醒来,斥责风和海:“ 住了吧,静了吧。 ”风浪立刻止息,大大平静。 ​ 责备门徒: 风浪平静后,耶稣反而责备门徒:“ 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 ​ 责备的重点: 耶稣不是不了解门徒的处境,而是指出:门徒们白天听了耶稣一整天讲天国的道,讲真理。当考验来临时,**为什么把所听到的道都忘记了呢?**耶稣期望我们听道后,要有相应的行动, 用信心与主同行 。 ​📌 四、 约拿的神迹:预表基督的牺牲 ​ 约拿的逃避: 约拿为了逃避上帝的呼召(去尼尼微),选择了另一条路,乘船...

同心同行

图片
26.10.25 大专主日 同心同行 经文:以弗所书4:2-3 讲员:叶荣珠牧师 ……………………………………………………………… 听道笔录 讲道信息:同心同行 ​ 经文:以弗所书 4:2-3 讲员:叶荣珠牧师 ​《以弗所书》4章1-3节的经文,来思想“同心同行”的功课。我们都渴望家庭和团队能够同心同行,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就像在小组做功课一样,有人等待别人完成,有人只顾自己交差,分工合作总是充满了挑战。那么,要成就同心同行,我们该如何努力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 同心同行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是需要学习和付代价的。 ​我们先来读这段关键的经文:《以弗所书》4章1-3节: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心同行的两个重要层面:基础与结果。 ​(一) 同心同行的基础(4:1) ​《以弗所书》4章1节告诉我们同心同行的基础: 愿付代价,乐被修剪。 ​ 1. 信仰与生活一致 ​ 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这意味着我们的信仰与生活必须一致。 ​ 信仰不是教会的事 ,它不是只在查经或聚会时才出现。 信仰是生活的方式 。 ​我们不应将信仰与生活分开。例如,在主日领受了主的恩典,但一到公司或路上就破口大骂、满腹牢骚。这表明我们没有将信仰真理实践于生活之中。 ​ 2. 生命愿意被改变 ​ 愿意为福音受限 。保罗在经文中以“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开头,他虽然被囚,但他的心却因爱基督而甘愿受限。这表达了一种愿意付代价的生命姿态。 ​ 愿意被上帝修剪 。当我们愿意被上帝修剪调整,就必须承认自己生命的某些部位是不好的,是需要被塑造的。 ​在团队里,无论是领袖还是组员,都需要愿意放下自我,谦卑接受提醒。若有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我们不能立刻反驳或指责别人的错处,而是要先回到神面前省察自己,并主动寻求建议:“如果这个方面我需要调整,我该怎么做?”。 ​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愿意被上帝修剪和调整后,他的生命才能成为别人的见证,才能发出最有效的声音,进而形成同心。 ​(二) 同心同行的结果(4:2-3)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就能活出同心同行的结果: 生命相连,关系成长。 ​ 1. 活出爱的关系 ​《...

有祢有你

图片
怀初25周年感恩晚会 圣经信息 有祢有你 哥林多后书5:17-18 黄声明牧师 ———————————————————— 听道心得:在“有祢有你”中活出和好的新生命 黄声明牧师以“有祢有你”为题,从《哥林多后书》5:17-18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基督徒生命的本质和教会团契(Koinonia)的意义,对我个人的属灵生命带来了深刻的提醒和反思。 1. 警惕“唯我世代”,回归“有祢有你” 牧师首先对现代社会盛行的“唯我世代”(ME Generation)提出了有力的批判。这种“为己、爱己,不顾别人”的自私倾向,被指出是末世的通病和祸乱的根源。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常落入凡事以“我”为中心的陷阱,只顾“独立自主”,却忽略了群体和关系。 牧师提出的“有祢有你”的架构,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生命定位:  * “有祢”(神):承认在一切之上,我们有神。我的生命、气息、恩赐都源于祂、靠祂维系。这提醒我们,任何的“独立”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永远对神是依赖的。  * “有你”(同伴):承认在身边有同属神的人,是神智慧的安排,为要我们共同成就祂的旨意。这破除了“我”的独存,强调了彼此间的联结和共同使命。 2. 靠基督成为“新造的人”与和好的使者 讲道的核心在于**《哥林多后书》5:17-18**:“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我们靠着基督得以与神和好(向上),更重要的,神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分赐给了我们,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积极地与人和好(向外)。 这使我明白,生命就是学习如何去爱,我们必须珍惜彼此的关系,努力重建生命中破裂的关系。爱不只是情感,更需要行动、耐心和包容。基督已经为我们踏出了和好的第一步,我们也要在团契中实践这份和好。 3. 彼此依赖——成熟的记号与基督的律法 信息中,关于彼此依赖的观点最发人深省。牧师引用斯托得的观点:“拒绝依赖人是不成熟的记号”,颠覆了世俗对“独立”的过度推崇。 我过去常以“独立”为荣,认为不麻烦别人、自己搞定一切才是强大。但牧师提醒我们:  * 神创造生命,就是要我们学习彼此依赖。  * 爱一个人,就是对他产生深深的依赖。 这种彼此依赖的感觉,能让我们体会到爱的幸福。  * 《加拉太书》6:2 要求我们:“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原来,神就是要我们成为彼...

18 19 20

图片
18/19/20 诗篇 100:1-5 郑真真音乐指导 圣乐主日~特别在主日为上帝办一场音乐会 —————————————————————— ​听道心得 ​今天“圣乐主日”的讲道,以《诗篇》100篇为核心,通过回顾18、19、20世纪的经典圣诗,深刻地阐释了圣乐对于基督徒生命和教会复兴的重要性。 ​我最大的心得是: 圣乐的终极目的,在于荣耀上帝并深化我们对祂的“晓得”与“委身” 。 ​讲道提醒我们,圣诗的产生并非偶然。从“圣诗之父”艾萨克·瓦茨用平民能懂的语言写诗,到盲女诗人范妮·克罗斯比在失明中写下“有福的确据”,再到大罪人约翰·牛顿用《奇异恩典》见证救赎,这些诗歌能够历久不衰,是因为它们: 承载了超越时空的真理,并记录了人与上帝真实相遇的经历。 ​特别是讲道中引用《礼记·乐记》和巴赫的名言,将音乐的目的从“满足人的欲望”提升到“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和“荣耀上帝和灵魂的更新”,这纠正了我可能存在的误区:唱歌不是为了“我爽”,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愉悦或技术上的完美,而是关乎**“我”与上帝的关系**。 ​最终,所有圣乐的目的都指向《诗篇》100:3的核心真理:“ 要晓得永恒主才是上帝 。”这种“晓得”是从经验中领悟的内心认知,它必然带来对上帝的欢呼、侍奉和感谢。 ​学习到的属灵功课 ​从这篇讲道中,我学习到以下三项重要的属灵功课: ​功课一:在诗歌中追求真理的内化与“晓得” ​ 旧观念: 唱歌只是聚会的一个环节,是表达情绪或烘托气氛的手段。 ​ 新功课: 诗歌是 承载真理 的载体。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唱出歌词,而是要主动地让诗词的内容 内化到心中 。正如瓦茨的诗歌用信徒能懂的语言带来复兴,我要在每一次唱诗时,思考歌词背后的圣经真理和上帝的作为,追求对上帝更深的“晓得”。 ​功课二:认识我在基督里的“新造身份” ​ 旧观念: 我敬拜上帝,是因为我付出努力和奉献。 ​ 新功课: “我们属于祂;(或译:不是我们自己)” (诗100:3)。这个功课提醒我,我的生命主权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基督用宝血赎回。因着在基督里,我就是 新造的人 (林后5:17)。这份“新造”的身份,是生命一切欢喜、感恩和服侍的源头。每一次唱诗,特别是唱到如《有福的确据》这类诗歌时,我都要肯定“耶稣属我”这份蒙恩的地位。 ​功课三:让圣乐成为生命更新与牧养的工具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图片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加拉太书 4:21-31 曾健伟牧师 …………………………………………………… (听道心得) 听道心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信与血气之间 今早曾健伟牧师关于《加拉太书》4:21-31的讲道,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信仰生活中一个核心的挣扎:是“按着血气”行事,还是“凭着应许”生活。 今天早上的信息不仅对我个人信仰是一次深刻的提醒,也为我在日常生活的抉择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一、信仰,从为自己负责开始 牧师一开始就点明,很多信徒信仰根基不稳,遇到挑战或跌倒时,习惯性地归咎于环境、假教师或他人的见证。保罗对加拉太信徒的责备,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容易“回到律法之下”的人的警告。 最触动我心的一点是:信仰要为自己负责,不能什么都怪别人。 这要求我们的信仰必须是“基石型”而非“敏感型”。如果我对神的话语不熟悉,我的信心就会像流沙一样,容易被外界一两句似是而非的话语动摇。我必须花时间去“听懂上帝的话”,以圣经为判断对错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凭感觉或喜好来接受。 我的心得反思: 我必须更加努力地查考圣经,确保我的每一个信仰认知和重要决定都有清晰的“圣经根据”,而不是停留在“我觉得神这样说”的主观感受。 二、血气与应许:亚伯拉罕家庭的抉择 牧师用亚伯拉罕家庭的故事,清晰地划分了“血气”与“应许”的界限。 结果 :以实玛利(按着血气)  出生方式 :靠人的努力、正常发挥  背后动机: 缺乏等候神的耐心、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想靠自己实现神的计划  结果 :以撒(凭着应许) 出生方式 :完全的神迹、上帝的应许 背后动机 :相信神的信实、耐心等候   1. 血气的陷阱:缺乏耐心与在意眼光 亚伯拉罕和撒拉的经历是“按着血气做事”的经典案例。他们等了十年,因缺乏等候神的耐心,就用自己的时间去衡量上帝的时间。撒拉因太在意别人眼光(当时的习俗认为无子的妇女被羞辱)而焦虑,插手用自己的方法(让夏甲生子)去“帮助”上帝实现应许。 这让我看到,我常按血气做决定的两个主要原因:急于求成(想要马上看到结果)和害怕被排斥(太想融入环境,不想看起来另类)。牧师提醒,按血气行事是信心不足的结果,不管付出多少努力,方向错了,一切都可能白费。 2. 应许的根基:相信神的时间与方式 以撒的出生,证明了神的时间比我的时间更好,神的方式比我的计划更...

图片
讲座心得:黄敬胜牧师——在中秋不完整的美感中寻找圆满 今晚教区成团中秋联欢会,教区长黄敬胜牧师以“圆”为主题,借着中秋明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信仰与人生的思考。讲座不仅探讨了华人文化中的“团圆”情结,更直指人生中难以避免的“不完整”与**“虚妄”**,最终将盼望引向了基督里的真圆满。 一、文化里的“不圆”与人生的“虚妄” 牧师从大家熟悉的月亮意象入手,点出了我们对“圆”的深切渴望。无论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对永恒爱情的寄托,还是《月圆花好》对美满幸福的憧憬,都反映了人追求完美的本能。 然而,神话故事和文学经典却揭示了这份追求的**“不完整美感”**: 神话的悲凉结局: 后羿与嫦娥的故事,虽然有着英雄的成功,结局却是悲剧。后羿的死于背叛,嫦娥的**“长生”却是被囚禁在广寒宫的“劫难牢笼”。牧师指出,这象征着我们人生中的成就、财富和幸福,最终都难以持久,“劳苦难了,缺憾难消”**。人越是努力避开死神,就越发现死神在生命的尽头等待,而幸福始终追不上。 苏轼的无奈感叹: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正是对这种不圆满的承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牧师精辟地总结:“但愿人长久”是生存动力,但始终只是不能实现的冀望。 二、虚妄的根源:自以为聪明的愚拙 牧师接着引用《罗马书》,揭示了人无法得到圆满的根本原因: 罗马书 1:19, 21-22 19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 21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22 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我们本能地知道有上帝,却转而追逐世上的虚妄,将心思放在不持久的成就上,最终思念变为虚妄,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我们看到了月亮的阴晴圆缺,却没有从中看到创造者的智慧和盼望。 三、信仰的圆满:有福的确据与盼望 讲座的结论是振奋人心的。牧师指出,真正的生存动力,不是建立在虚妄的冀望上,而是建立在**“有福的确据”上,这确据就是上帝爱子耶稣基督的牺牲与付出**。 饶恕与珍惜: 祂的牺牲,带来了饶恕;祂的爱,使我们在上帝眼中显得贵重。这份爱与价值,才是我们活着的盼望和尊严。 超越生死: 基督的爱使我们拥有了超越生死界限的盼望,填补了世上一切的缺憾和不完整。 因此,我们的中秋祝愿有了更深的意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

富贵浮云

图片
05.10.25 富贵浮云 经文:传道书6:1-12 讲员:黄敬胜牧师 ................................................ (听道笔录) 富贵浮云  经文: 传道书 6:1-12 引言: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二、有花堪折直须折 三、自古福寿难两全 四、何人能晓明日事 五、结论:尽是飞鸿踏雪泥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传道书 6:1-6) 「落花流水春去也」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描绘了春光消逝和国破家亡的无限感伤。 这提醒我们,人生美好的时光和一切荣华富贵都是如此短暂。  《浪淘沙》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帘外雨潺潺:窗帘外下着雨,水声潺潺。   * 春意阑珊:春天的景色已经衰残、将尽。   * 罗衾不耐五更寒:丝绸的被子抵挡不住清晨五更时分的寒意。   * 梦里不知身是客:在梦中还不知道自己是俘虏(国破后被囚),短暂地享受了一番欢乐。   * 独自莫凭栏:不要独自一人去凭栏远望。   * 无限江山:指以前南唐所拥有的无限美好的大好江山。   * 流水落花春去也:随着流水漂走的落花,春天也逝去了。 这里比喻美好的时光与故国的消逝。   * 天上人间:形容今昔对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相隔太远,再难相见。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被囚于宋朝时所作,情感真挚,寄托了亡国之痛和对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  二、自古福寿难两全 (传道书 6:3-6) 传道书这段经文颠覆了华人传统的「多子多孙多寿」就是福气的观念。  经文提到一个人即使生了一百个儿子,寿命很长,却无福享用(不能安葬),这是何等的悲惨?  (福寿难两全的讽刺)  * 蝙蝠与「福」: 华人观念中,蝙蝠(蝠)与「福气」(福)同音,是吉祥的象征,但这世上的福气却是有限制的。   * 不如流产的胎儿?  传道者甚至做出一个强烈的对比:流产的胎儿比那位活得长寿、儿孙满堂却无福的人「更好」。 因为流产的胎儿没有见过天日,没有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