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无价
06042025
大斋期第五主日/圣餐礼拜
智慧无价
经文:传道书2:12-26
讲员:黄敬胜牧师
……………………………………………………………………
感言:
智慧的价值与虚空:在爱中寻得知足
传道书第二章(12-26节)以其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审视了人类孜孜以求的智慧及其所带来的价值。牧师信息分享开篇的引言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名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核心在于点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地方,往往也伴随着与之对立的负面存在。这似乎暗示了人类社会固有的复杂性和二元性,也为后续对智慧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传道者首先着力“衡量智能”(传道书二12-17)。他承认智慧相较于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智慧使人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然而,传道者敏锐地观察到,智慧并非万能。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无论是智慧人还是愚昧人,最终都将面临相同的结局——死亡(传道书2:15-17)。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有见识,最终都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都会被后人遗忘。这使得智慧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传道者不禁发出疑问:既然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那么智慧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揭示了智慧的第一个“硬伤”:它无法克服人类共同的命运——死亡。
紧随其后,传道者进入了“不解之思”(传道书二18-23)。他进一步探讨了智慧带来的另一个困境:辛勤劳碌所积累的财富和智慧的成果,最终往往要留给后人。更令人感到困惑和“意难平”的是,这个继承者很可能是愚昧的,无法理解和珍惜前人所付出的努力。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财产的继承或许是社会运行的自然规律,是“正确”的。然而,从情感的角度而言,这对于那些殚精竭虑、运用智慧创造财富的智慧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失落和不公。他们付出的心血,最终可能被不肖子孙挥霍殆尽,这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奈和不甘。这种努力与结果之间的错位,以及对未来不可控的深深忧虑,构成了智慧的第二个“硬伤”。
传道书的小结精辟地概括了上述思考:智慧固然具有实用的价值,但其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硬伤”——智慧与愚昧终归于相同的结局(传道书15-17),以及努力与回报之间常常存在的错位,这使得智慧本身并不能带来终极的满足感和永恒的价值(传道书18-23)。正如《虚空中的光芒:从劳碌到安息》一文所言,传道者以锐利的目光审视人生,发现智慧与劳碌竟如日光下的泡沫般虚幻,明达真理反而有时加深痛苦,洞悉世事徒增生命荒诞。
面对智慧的局限和人生的虚空,传道书并没有停留在悲观的论调上,而是笔锋一转,在结论部分提出了“爱中知足”的人生智慧。面对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明天,传道者给出了两条重要的指引:
首先,要“认定每天的劳碌生活,都须享受从神而来的福气。这福气比劳碌的成就更大更好。”这并非鼓励人们放弃努力,而是要转变我们看待劳碌和成就的视角。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劳碌的过程和劳碌的成果,都应被视为来自神的恩典和祝福。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能够帮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积累,而是更加珍惜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平安、喜乐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享受当下的福气,用心体验每一天,即使劳碌的成果不尽如人意,但享受劳碌的过程本身,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来自神的恩典,才是更为重要和真实的。《虚空中的光芒:从劳碌到安息》也指出,真正的智慧是学会在每日的饼与酒中看见恩典的印记,超越人的计量。
其次,要“认定生命中真正当家的是随己意行事的上帝。”这强调了神在生命中的主权地位。我们无法完全掌控未来,太多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能力。承认神的主权,能够帮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和掌控欲,转而信靠神的计划和旨意。即使我们不明白明天会发生什么,但相信神的意念高于我们的意念,祂的道路高于我们的道路,这能够为我们带来内心的平安和安全感。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赐,即使有所缺乏,也在神的计划之中,这种信靠是“爱中知足”的坚实根基,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无谓的比较和攀比,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正如《虚空中的光芒:从劳碌到安息》所言,日光之下虽无新事,日光之上却有永恒的主宰。
“爱中知足”的结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智慧局限的人生观。它并非否定努力和智慧的价值,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仅仅建立在对未来的掌控和物质成就的积累之上,更在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在于对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在爱中与神连接,认识到祂的主权和恩典,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找到真正的知足和喜乐。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它超越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触及了人生命的核心需求,指引我们在虚空的世界中寻得那份来自神的光芒与安息。正如匠人将自己的作品交托给未知的主人,我们也应在劳碌中安息,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清晨的阳光都饱含着创造主的心意,生命不是待解的谜题,而是领受的礼物。当我们停止用成就丈量价值,放下对结局的掌控,就能在当下的清风里触摸永恒。
保龄球🎳听道笔录和心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