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日礼拜《刑》

耶稣受难日礼拜
《刑》
约翰福音 19:1-42
黄敬胜牧师分享

----------------------------------------------------


(心得和莫想)
耶稣受难日礼拜:《刑》——约翰福音19:1-42

“人生自古谁无死”,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这句悲壮之语,道出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宿命。然而,《圣经》却记载了两位例外之人——以诺和以利亚,他们因与神同行而被提,未尝死味。他们的经历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在死亡的普遍性中闪烁着超越的盼望。
今天,在这肃穆的耶稣受难日,我们聚集在教会里参加纪念主受难礼拜,并非为了凭吊一位伟人的逝去,而是为了敬畏那一位本可不死,却甘愿为我们走向十字架的救主。祂的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救赎洪流的开端,是上帝之爱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彰显。让我们从约翰福音第十九章,走进这段充满苦难,却也满溢恩典的圣言,追随耶稣走向那爱的刑场。
二、冤无极:十字架上的公义与不义(约翰福音 19:1-16)
约翰福音19章,如同展开一幅蘸着血与泪的历史画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冤案。彼拉多,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罗马总督,三次宣告耶稣并无罪状,他的良知在权衡利弊中摇摆不定。最终,为了平息暴民的怒火,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他选择了妥协,将无辜的耶稣交给了那些嘶吼着“钉祂十字架”的人群。
兵丁的鞭挞,荆棘的冠冕,戏弄的紫袍,拳头的击打,唾沫的凌辱……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罪恶世界对圣洁羔羊的残酷对待。耶稣的沉默,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顺服那更高的旨意,为了承担我们本该承受的罪孽。祂甘愿以无罪之身,承受这不公的审判,这肉体的酷刑,这灵魂的煎熬。
“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一点权柄也没有。”耶稣平静的话语,如同利剑般刺穿了权力的虚妄,也照见了人性的幽暗。彼拉多想要推卸责任,但真理的光芒最终显露了他内心的软弱与恐惧。
那髑髅地的冤屈,不仅仅是两千年前的历史,它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曾经的冷漠、自私与妥协。十字架下的黑暗,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我们人类罪性根深蒂固的体现。
三、爱无垠:十架上的成全与呼召(约翰福音 19:17-42)
然而,正是在这冤屈的极致之处,上帝那超越理性的爱如同冲破黑暗的黎明,照亮了整个世界。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走向各各他,走向那为我们预备的刑场。祂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半句的咒诅,只有默默的承受,用祂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人类的罪孽。
十字架旁,是耶稣忧伤欲绝的母亲,和那位深爱祂的门徒约翰。即便在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耶稣依然牵挂着母亲的未来,将她托付给约翰。这细微之处,流淌着祂人性中最温柔的光辉。
“我渴了。”这声干渴的呼喊,不仅仅是肉体极度痛苦的呐喊,更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在真实地体验人类的苦难与限制。
“成了!”这声呐喊,不是生命的绝唱,而是救赎大功告成的凯歌!祂的死,不是失败的叹息,而是战胜罪恶与死亡的宣告!祂的鲜血,洗净了我们一切的不义;祂的牺牲,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永恒的道路。
当冰冷的枪尖刺透祂的肋旁,流出的血与水,象征着生命泉源的涌流,为所有相信祂的人带来洁净与滋养。祂的骨头没有被折断,应验了古老的预言,见证了祂的纯全与无瑕。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德慕,这两位曾经隐藏的门徒,此刻勇敢地站了出来,以敬畏之心安葬了耶稣的身体。这看似是故事的终结,却孕育着复活的盼望,黑暗之后,必将迎来光明。
耶稣的受难,是上帝对我们无条件的爱的最完美诠释。这爱超越了死亡的界限,穿透了人性的隔阂,为我们带来了永恒的盼望。

结论:
南宋文天祥以“留取丹心照汗青”书写了他生命的壮丽诗篇。而耶稣在十字架上那一声“成了”,却是响彻宇宙、改变历史的永恒宣告。
祂的死,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为了洗净我们灵魂深处的污秽。
祂的复活,不是为了逃避死亡的权势,而是为了将那战胜死亡的永恒生命赐予我们。

保龄球🎳听道笔录和心得
(莫想篇)
18.04.25  纪念主受难礼拜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诗巫西教区联合崇拜【青少年大会】柳子駿牧师分享《越活越假好累喔》

假装

智慧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