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5的博文

《分裂中的合一》

图片
27.04.2025 青年主日 《分裂中的合一》 以弗所书 4:15-16 刘本斌牧师 …………………………………………………………………… 心得 特朗普以前当总统的时候,一开始跟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关系还不错,一起切过蛋糕。但后来就变差了,主要是因为贸易上的事情,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搞得很紧张。特朗普再次当总统,中美关系就变得会糟。习近平到访马来西亚,主要是为了跟马来西亚搞好经济关系,多做生意,也希望马来西亚在一些事情上支持中国。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很聪明,它跟中国和美国都想搞好关系,因为中国是它重要的生意伙伴,美国在安全上能帮它。所以,马来西亚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希望两边都不得罪。 在一个分裂的时代,仍然需要合一的见证,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张力与分裂。从政治上的极化、种族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冷漠,到经济链的重组与国家间的竞争,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撕裂。在这样一个背景中,我们不得不问:教会是否也在分裂中?而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在这动荡之中,合一还有可能吗?以弗所书4:15-16提醒我们:合一并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而是神对教会的真实心意和目标。这种合一不是靠外在组织维系的形式,而是从内在生命开始,由神的爱驱动,并落实在信徒真实的生活与服事中。 以弗所书4章15-16节这段充满亮光的经文上。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这段话语如同明灯,指引我们如何活出教会应有的合一见证。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撕裂与对立:政治的版图被分歧撕扯,族群的隔阂如同难以逾越的鸿沟,人际关系在冰冷的屏幕后逐渐疏远,甚至全球经济的链条也面临重组的挑战。 面对世界的纷扰与分裂,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教会,这蒙召成为基督身体的群体,是否也难逃被分裂的命运?我们是否也如同这个世界一般,在各自的立场、喜好、甚至神学观点上筑起高墙,彼此隔阂? 然而,神的旨意并非如此!祂的心意是要我们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如同一个身体,虽有不同的肢体,却同属一个元首,彼此联络,互相扶持。以弗所书4章15-16节这段经文,一同探寻教会合一的根源、动力、实践与最终的目的,好让我们在这个分裂的时代,仍然能够活出那合一的馨香,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一、合一的根源:同享基督的价值观 (弗 4:15上) 保罗在第15节开宗明义地指出:“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这句话如同磐石,奠定了教会合一的根基——那就是我们共同连接的“元首基督”...

石头滚开

图片
耶稣复活日礼拜 《石头滚开》 经文:路加福音24:1-9 讲员:林咸耀传道 ……………………………………………………………… (心得) 石头滚开:从空墓走向新生命,见证复活的光芒 在耶路撒冷一个寂静的清晨,当第一缕微光温柔地亲吻着古老的城墙,一群曾经与耶稣同行、饱受丧失之痛的妇女,怀揣着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预备好的香料,缓缓走向那安放着她们挚爱之人的坟墓。她们的心头如同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充满了悲伤与失落,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冰冷的绝望之中。然而,当她们抵达墓前,映入眼帘的景象却彻底颠覆了她们的认知——那块沉重冰冷的石头,竟然已经滚开,耶稣的遗体也消失无踪(路加福音 24:1-3)。这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景象,并非死亡的延续,而是生命凯旋的序幕,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一、第一眼见证:忠诚的爱看见复活的曙光 路加福音清晰地记载了这群最早见证复活奇迹的妇女:抹大拉的马利亚,曾被耶稣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对主怀有深深的感恩;约亚拿,一位地位尊贵的妇人,却甘愿放下一切世俗的荣耀,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雅各的母亲马利亚,一位在经历苦难后仍旧坚定跟随的母亲;以及其他与她们同行的妇女(路加福音 24:10)。她们是耶稣在世时最忠实的门徒,曾亲身经历他所行的神迹,目睹他在十字架上承受的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死亡,也亲眼见证了他的安葬。她们带着对耶稣深沉的爱与敬畏,不顾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勇敢地来到坟墓前,这份超越世俗眼光的忠诚之爱,使她们成为了复活的第一批见证人。她们的所见所闻,如同冲破黑暗的第一缕晨光,驱散了笼罩在门徒心中的绝望阴霾,并将生命之光传递给了后世。 二、记忆的苏醒:在应许中重燃信心的火焰 正当这些妇女们面对空荡荡的墓穴,内心充满了困惑与惊疑时,两位身穿光明衣服的天使显现,他们的出现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带来了来自天上的启示。“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路加福音 24:5-7)。这如同醍醐灌顶的声音,瞬间唤醒了她们记忆深处耶稣曾经的预言。那些在耶稣受难的巨大悲痛中被暂时遗忘的话语,此刻如同沉睡的种子被春雨唤醒,重新在她们的心中扎根发芽。“就想起耶稣的话来”(路加福音 24:8),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更是重新连接起她们对耶稣身份和使命的深刻认知。 “...

耶稣受难日礼拜《刑》

图片
耶稣受难日礼拜 《刑》 约翰福音 19:1-42 黄敬胜牧师分享 ---------------------------------------------------- (心得和莫想) 耶稣受难日礼拜:《刑》——约翰福音19:1-42 “人生自古谁无死”,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这句悲壮之语,道出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宿命。然而,《圣经》却记载了两位例外之人——以诺和以利亚,他们因与神同行而被提,未尝死味。他们的经历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在死亡的普遍性中闪烁着超越的盼望。 今天,在这肃穆的耶稣受难日,我们聚集在教会里参加纪念主受难礼拜,并非为了凭吊一位伟人的逝去,而是为了敬畏那一位本可不死,却甘愿为我们走向十字架的救主。祂的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救赎洪流的开端,是上帝之爱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彰显。让我们从约翰福音第十九章,走进这段充满苦难,却也满溢恩典的圣言,追随耶稣走向那爱的刑场。 二、冤无极:十字架上的公义与不义(约翰福音 19:1-16) 约翰福音19章,如同展开一幅蘸着血与泪的历史画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冤案。彼拉多,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罗马总督,三次宣告耶稣并无罪状,他的良知在权衡利弊中摇摆不定。最终,为了平息暴民的怒火,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他选择了妥协,将无辜的耶稣交给了那些嘶吼着“钉祂十字架”的人群。 兵丁的鞭挞,荆棘的冠冕,戏弄的紫袍,拳头的击打,唾沫的凌辱……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罪恶世界对圣洁羔羊的残酷对待。耶稣的沉默,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顺服那更高的旨意,为了承担我们本该承受的罪孽。祂甘愿以无罪之身,承受这不公的审判,这肉体的酷刑,这灵魂的煎熬。 “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一点权柄也没有。”耶稣平静的话语,如同利剑般刺穿了权力的虚妄,也照见了人性的幽暗。彼拉多想要推卸责任,但真理的光芒最终显露了他内心的软弱与恐惧。 那髑髅地的冤屈,不仅仅是两千年前的历史,它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曾经的冷漠、自私与妥协。十字架下的黑暗,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我们人类罪性根深蒂固的体现。 三、爱无垠:十架上的成全与呼召(约翰福音 19:17-42) 然而,正是在这冤屈的极致之处,上帝那超越理性的爱如同冲破黑暗的黎明,照亮了整个世界。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走向各各他,走向那为我们预备的刑场。祂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半句的咒诅,只有默默的承受...

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礼拜《苦》

图片
蘸饼与深渊:在最后的晚餐中相遇的光与影 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礼拜,总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哀愁。约翰福音13章26-27节那几句简短的话,就像黑夜降临前的最后一抹血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黑暗与牺牲。那个蘸饼的瞬间,在摇曳的烛光下,凝固成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是光明与黑暗最后一次痛苦的相拥。 当耶稣的手指触碰到粗糙的陶碗边缘时,水面泛起细微的波纹,就像犹大内心深处即将汹涌的背叛。蘸饼的仪式,原本是逾越节里最温暖的记忆——父亲将无酵饼蘸上苦菜汁,讲述祖先在埃及为奴的苦涩,又在得救的甘甜中看到希望。而此刻,这块蘸满葡萄汁的饼,却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破了神圣的时刻,预示着更加深沉的苦难。 黑暗在门徒们看不见的地方涌动。当耶稣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然后把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时,这不是因为耶稣不知道犹大的心思,而是他清醒而深沉的爱。这份爱,不是因为犹大“值得”被爱,而是因为耶稣的“选择”——一种甘愿承担世人罪孽的选择。当耶稣平静地说:“你所做的,快做吧”,这不仅仅是允许背叛发生,更是给予犹大最后一次回头的机会,就像在悬崖边伸出的一只颤抖的手。 “别是一番哀愁”,这不仅仅是耶稣个人的悲伤,更是上帝对世人悖逆的痛心。眼看着自己深爱的门徒,即将踏上出卖他的不归路,耶稣的心中是何等的煎熬?他明明知道前方的黑暗与残酷,却依然给予犹大最后的关怀,期盼他能够“回心转意”。然而,这份期盼最终落空,犹大吃了那块饼,“立刻就出去了。那时是黑夜了。”这“黑夜”不仅仅是指时间,更象征着犹大内心被贪婪和阴谋吞噬的黑暗,以及他即将带给世界的至暗时刻。 犹大走进黑夜,象征着人心的黑暗和灵魂的挣扎。但耶稣没有阻止他。他没有揭穿、羞辱或定罪,而是平静地说:“你所做的,快做吧。”爱到极致,是放手,不再强求。就像创世记里雅各与天使摔跤直到黎明,此刻的客西马尼园正在上演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较量:永恒的上帝主动走进人性的至暗时刻,让最深的背叛成为救赎大戏的高潮。当撒旦进入犹大内心的一刹那,圣殿里那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已经在看不见的维度裂开了一道缝隙。 我们常常站在历史的画布前审判犹大,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灵魂深处也潜藏着三十块银币的诱惑。现代人的背叛更加巧妙:用理性的手术刀肢解信仰,用相对主义的迷雾模糊善恶,用功利的天平衡量灵魂。但那个蘸饼的夜晚永远在质问我们:当真理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究竟会亲吻他的面颊,...

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礼拜《苦》

图片
18.4.2025 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礼拜 《苦》 经文:约翰福音 13:26-27 讲员:黄敬胜牧师 ……………………………………………………………… (心得/莫想) 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的礼拜,总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哀愁。约翰福音13章26-27节那几句简短的话,就像黑夜降临前的最后一抹血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黑暗与牺牲。那个蘸饼的瞬间,在摇曳的烛光下,凝固成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是光明与黑暗最后一次痛苦的相拥。 当耶稣的手指触碰到粗糙的陶碗边缘时,水面泛起细微的波纹,就像犹大内心深处即将汹涌的背叛。蘸饼的仪式,原本是逾越节里最温暖的记忆——父亲将无酵饼蘸上苦菜汁,讲述祖先在埃及为奴的苦涩,又在得救的甘甜中看到希望。而此刻,这块蘸满葡萄汁的饼,却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破了神圣的时刻,预示着更加深沉的苦难。 黑暗在门徒们看不见的地方涌动。当耶稣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然后把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时,这不是因为耶稣不知道犹大的心思,而是他清醒而深沉的爱。这份爱,不是因为犹大“值得”被爱,而是因为耶稣的“选择”——一种甘愿承担世人罪孽的选择。当耶稣平静地说:“你所做的,快做吧”,这不仅仅是允许背叛发生,更是给予犹大最后一次回头的机会,就像在悬崖边伸出的一只颤抖的手。 “别是一番哀愁”,这不仅仅是耶稣个人的悲伤,更是上帝对世人悖逆的痛心。眼看着自己深爱的门徒,即将踏上出卖他的不归路,耶稣的心中是何等的煎熬?他明明知道前方的黑暗与残酷,却依然给予犹大最后的关怀,期盼他能够“回心转意”。然而,这份期盼最终落空,犹大吃了那块饼,“立刻就出去了。那时是黑夜了。”这“黑夜”不仅仅是指时间,更象征着犹大内心被贪婪和阴谋吞噬的黑暗,以及他即将带给世界的至暗时刻。 犹大走进黑夜,象征着人心的黑暗和灵魂的挣扎。但耶稣没有阻止他。他没有揭穿、羞辱或定罪,而是平静地说:“你所做的,快做吧。”爱到极致,是放手,不再强求。就像创世记里雅各与天使摔跤直到黎明,此刻的客西马尼园正在上演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较量:永恒的上帝主动走进人性的至暗时刻,让最深的背叛成为救赎大戏的高潮。当撒旦进入犹大内心的一刹那,圣殿里那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已经在看不见的维度裂开了一道缝隙。 我们常常站在历史的画布前审判犹大,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灵魂深处也潜藏着三十块银币的诱惑。现代人的背叛更加巧妙:用理性...

错误的期待

图片
13042025 粽子主日 《错误的期待》 马太福音21:6-11、路加福音19-28-38 曾健伟牧师 ……………………………………………………………… (心得) 卸下错误的期盼,认清真实的身份:当期待遇见使命 曾健伟牧师的分享,宛如一面古老的明镜,映照出两千年前耶路撒冷百姓对弥赛亚的期盼,也深刻地警醒着今日的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怀揣着对上帝和对自己的“错误期待”。 当耶稣骑着一匹从未负轭的驴驹,带着和平的姿态缓缓走向耶路撒冷时,城门外夹道欢迎的人群,心中涌动的却是对一位政治强人的渴望。他们挥舞着象征胜利的棕榈枝,高喊着“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期待这位“奉主名来的王”能够挥舞铁腕,驱逐罗马的统治,重塑以色列昔日的辉煌。他们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耶稣所能带来的地上的权柄和荣耀,却忽略了他言语间流露出的属灵国度和救赎信息,未能洞悉他眼底那份超越世俗权力的忧伤——“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这何尝不是我们常常重蹈覆辙的错误?罗马铁蹄的轰鸣,如同今日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困境,在我们心中催生出对一位“有能力的耶稣”的热切期盼,渴望他能满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需求,解决我们眼前的困境,带来物质的丰裕、健康的体魄、顺遂的人生。我们有时会将信仰简化为一种“交换”,我们付出努力,期待上帝给予我们想要的回报,却忽略了他救赎的真谛和属灵国度的永恒价值。当我们的期待仅仅停留在地上的福祉时,便如同将信仰建立在流沙之上,终将失望。 更进一步,牧师的信息也深刻地提醒我,要警惕“误解了自己是谁”。伯法其村头,那匹被拴住的驴驹,其束缚不仅是外在的绳索,更是内在“无人骑过”的自我认知。门徒那句看似简单的“主要用它”,在原文中却是完成时态,预示着这并非临时的征用,而是永恒的命定。如同先知耶利米在母腹中已被分别为圣,这匹驴驹的存在意义早已融入救恩历史的宏伟画卷。 当我们如同这匹驴驹,被世俗的价值观、自我的怀疑所“拴住”,看不到自己真实的价值和潜力时,又怎能回应那来自永恒的呼唤?当它顺服地承载着超越宇宙的荣耀进入圣城时,那些高呼“和散那”的人们,却正被各自的“期待”所牢牢捆绑:宗教领袖囿于僵化的教条,奋锐党人沉溺于革命的幻想,普通百姓则受限于眼前的物质利益。 “主要用它”(The Lord has need of it)的呼唤,如同划破沉寂的闪电,照亮我们生命的真实意义。我们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成就或他人的...

智慧无价

图片
06042025 大斋期第五主日/圣餐礼拜 智慧无价 经文:传道书2:12-26 讲员:黄敬胜牧师 …………………………………………………………………… 感言: 智慧的价值与虚空:在爱中寻得知足 传道书第二章(12-26节)以其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审视了人类孜孜以求的智慧及其所带来的价值。牧师信息分享开篇的引言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名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核心在于点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地方,往往也伴随着与之对立的负面存在。这似乎暗示了人类社会固有的复杂性和二元性,也为后续对智慧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传道者首先着力“衡量智能”(传道书二12-17)。他承认智慧相较于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智慧使人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然而,传道者敏锐地观察到,智慧并非万能。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无论是智慧人还是愚昧人,最终都将面临相同的结局——死亡(传道书2:15-17)。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有见识,最终都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都会被后人遗忘。这使得智慧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传道者不禁发出疑问:既然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那么智慧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揭示了智慧的第一个“硬伤”:它无法克服人类共同的命运——死亡。 紧随其后,传道者进入了“不解之思”(传道书二18-23)。他进一步探讨了智慧带来的另一个困境:辛勤劳碌所积累的财富和智慧的成果,最终往往要留给后人。更令人感到困惑和“意难平”的是,这个继承者很可能是愚昧的,无法理解和珍惜前人所付出的努力。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财产的继承或许是社会运行的自然规律,是“正确”的。然而,从情感的角度而言,这对于那些殚精竭虑、运用智慧创造财富的智慧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失落和不公。他们付出的心血,最终可能被不肖子孙挥霍殆尽,这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奈和不甘。这种努力与结果之间的错位,以及对未来不可控的深深忧虑,构成了智慧的第二个“硬伤”。 传道书的小结精辟地概括了上述思考:智慧固然具有实用的价值,但其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硬伤”——智慧与愚昧终归于相同的结局(传道书15-17),以及努力与回报之间常常存在的错位,这使得智慧本身并不能带来终极的满足感和永恒的价值(传道书18-23)。正如《虚空中的光芒:从劳碌到安息》一文所言,传道者以锐利的目光审视人生,发现智慧与劳碌竟如日...

专题:清明讲鬼

图片
04.4.25 专题:清明讲鬼 黄敬胜牧师 魔鬼 Devil 邪恶 Evil Devil: Live with Demon Evil is live. Live is evil. 《说文解字》: 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 从ム。 《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辞海》: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 ▶原始观念:人死后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力量继续左右人间,所以,鬼是人的延续。 ▶将人的特征投射到鬼身上,通过人认识鬼。 ▶“鬼字从人”:人鬼实质相同。 ▶魂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鬼文化观念发展的原始阶段一 >万物有灵的崇拜。 >万物有灵=万物皆神 >古代“鬼神”合称。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 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 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 ▶人神日鬼,天神日神 ▶“鬼”的诠释 >人死>鬼> ▶1、善鬼——>神(美好、善良) ▶2、恶鬼——>鬼(丑陋、凶恶) ▶鬼的形象--画鬼何难? ▶韩非子:“画鬼容易画马难” 鬼的原型 1、死人说。 2、异族丑人说。 3、类人动物说。 4、骷髅说。 5、 魅头神像说。 撒旦的来源 *撒但Satan;希伯来文: *对头:由里面产生的敌人。 *希腊文 Diabolos --> Devil污蔑者。 *原是神在创世前所创造的天使。 *背叛败坏以前的地位高贵。 *原是受造而受膏的基路伯。 *原是为神所派管理原始的宇宙。 撒但的背叛 *原因:撒但因心里骄傲而背叛神。 因关注自己的美丽而骄傲。在乎自己的荣光而败坏。 *目的:圣经记载撒旦背叛神的目的和动机是高举自己,与地位、权能、野心等有关, 至终想与神同等,受人敬拜。 背叛时五次说“我要”(赛十四13-14) 1、我要升到天上:地位。 2、我要高举我的宝座权能。 3、我要坐在聚会山上;名份。 4、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欲望。 5、我要与至上者同等:野心。 撒但背叛的过程: 1、撒但手下三分一之的天使, 跟随他背叛神,成了空中的邪灵。 (启十二4、9,星代表使者)。 2、当时地上的活类也参与背叛, 后来成了地上和海中的污鬼邪灵。  撒但国度的组织 1、撒但自己———启十二9 “撒但”:旧约有35次,新约38次。 ...

悲伤者有福了

图片
经文:悲伤的人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马太福音5:4,德文经文直译)  拥抱破碎,寻得安慰:耶稣第二福的深刻启示,耶稣的第二道祝福——“悲伤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在追逐即时满足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世俗价值观往往将悲伤视为软弱的象征,鼓励人们逃避负面情绪,追求表面的快乐。 然而,耶稣的这句看似悖论的话语,却揭示了悲伤并非人生的诅咒,反而是通往更深层次幸福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看似一切皆可拥有的世界里,人们往往在物质和成就的追逐中迷失,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那些专注于功名利禄的人,常常在失去重要事物时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用拥有的换取了更多所缺乏的。 人生的本质在于其局限性,我们无法同时拥有所有渴望之物。 那些怀揣美好理想的人,也终将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发现自己与理想中的自我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正如齐克果所言,我们常常会悲伤地面对那个“可能成为的自己”。  在一个力求抹平一切负面情绪的社会氛围中,悲伤的人常常感到格格不入。 失去挚爱仿佛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任何情绪的流露都可能引来旁人的不适甚至疏远。 人们不愿与悲伤产生关联,仿佛它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使得悲伤者倍感孤立,无法坦诚地面对内心的痛苦。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背负着“不曾真正活过”的隐痛。 他们选择逃避面对童年的匮乏、情感的缺失,因为那会触及难以承受的伤口。 他们试图通过外在的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发现内心愈发空洞,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 直到某一天,他们才惊觉自己从未真正活过,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连接,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触及那份深藏的痛苦便会崩溃。  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内心深处渴望一种真实的生活,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允许悲伤的存在。 他们渴望在充满失落的严酷现实中,依然能够体验到丰盛的生命。 他们渴望正视自身的有限,却又憧憬无限的幸福。 他们认为这需要超越悲伤,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  耶稣的第二道祝福,正是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 它并非仅仅指向失去亲人所带来的悲痛,更涵盖了为失去的童年、破灭的理想、逝去的爱情以及未曾实现的自我而产生的深沉哀伤。 恰当的哀悼逝者,以及为生命中的各种失落而悲伤,对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哀悼会导致“悲伤之病”,使人陷入无尽的怨恨和自责,最终走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