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5的博文

智慧无价

图片
06042025 大斋期第五主日/圣餐礼拜 智慧无价 经文:传道书2:12-26 讲员:黄敬胜牧师 …………………………………………………………………… 感言: 智慧的价值与虚空:在爱中寻得知足 传道书第二章(12-26节)以其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审视了人类孜孜以求的智慧及其所带来的价值。牧师信息分享开篇的引言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名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核心在于点明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地方,往往也伴随着与之对立的负面存在。这似乎暗示了人类社会固有的复杂性和二元性,也为后续对智慧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传道者首先着力“衡量智能”(传道书二12-17)。他承认智慧相较于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智慧使人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然而,传道者敏锐地观察到,智慧并非万能。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无论是智慧人还是愚昧人,最终都将面临相同的结局——死亡(传道书2:15-17)。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有见识,最终都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都会被后人遗忘。这使得智慧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传道者不禁发出疑问:既然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那么智慧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揭示了智慧的第一个“硬伤”:它无法克服人类共同的命运——死亡。 紧随其后,传道者进入了“不解之思”(传道书二18-23)。他进一步探讨了智慧带来的另一个困境:辛勤劳碌所积累的财富和智慧的成果,最终往往要留给后人。更令人感到困惑和“意难平”的是,这个继承者很可能是愚昧的,无法理解和珍惜前人所付出的努力。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财产的继承或许是社会运行的自然规律,是“正确”的。然而,从情感的角度而言,这对于那些殚精竭虑、运用智慧创造财富的智慧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失落和不公。他们付出的心血,最终可能被不肖子孙挥霍殆尽,这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无奈和不甘。这种努力与结果之间的错位,以及对未来不可控的深深忧虑,构成了智慧的第二个“硬伤”。 传道书的小结精辟地概括了上述思考:智慧固然具有实用的价值,但其存在两个无法回避的“硬伤”——智慧与愚昧终归于相同的结局(传道书15-17),以及努力与回报之间常常存在的错位,这使得智慧本身并不能带来终极的满足感和永恒的价值(传道书18-23)。正如《虚空中的光芒:从劳碌到安息》一文所言,传道者以锐利的目光审视人生,发现智慧与劳碌竟如日...

专题:清明讲鬼

图片
04.4.25 专题:清明讲鬼 黄敬胜牧师 魔鬼 Devil 邪恶 Evil Devil: Live with Demon Evil is live. Live is evil. 《说文解字》: 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 从ム。 《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辞海》: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 ▶原始观念:人死后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来变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力量继续左右人间,所以,鬼是人的延续。 ▶将人的特征投射到鬼身上,通过人认识鬼。 ▶“鬼字从人”:人鬼实质相同。 ▶魂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鬼文化观念发展的原始阶段一 >万物有灵的崇拜。 >万物有灵=万物皆神 >古代“鬼神”合称。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 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 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 ▶人神日鬼,天神日神 ▶“鬼”的诠释 >人死>鬼> ▶1、善鬼——>神(美好、善良) ▶2、恶鬼——>鬼(丑陋、凶恶) ▶鬼的形象--画鬼何难? ▶韩非子:“画鬼容易画马难” 鬼的原型 1、死人说。 2、异族丑人说。 3、类人动物说。 4、骷髅说。 5、 魅头神像说。 撒旦的来源 *撒但Satan;希伯来文: *对头:由里面产生的敌人。 *希腊文 Diabolos --> Devil污蔑者。 *原是神在创世前所创造的天使。 *背叛败坏以前的地位高贵。 *原是受造而受膏的基路伯。 *原是为神所派管理原始的宇宙。 撒但的背叛 *原因:撒但因心里骄傲而背叛神。 因关注自己的美丽而骄傲。在乎自己的荣光而败坏。 *目的:圣经记载撒旦背叛神的目的和动机是高举自己,与地位、权能、野心等有关, 至终想与神同等,受人敬拜。 背叛时五次说“我要”(赛十四13-14) 1、我要升到天上:地位。 2、我要高举我的宝座权能。 3、我要坐在聚会山上;名份。 4、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欲望。 5、我要与至上者同等:野心。 撒但背叛的过程: 1、撒但手下三分一之的天使, 跟随他背叛神,成了空中的邪灵。 (启十二4、9,星代表使者)。 2、当时地上的活类也参与背叛, 后来成了地上和海中的污鬼邪灵。  撒但国度的组织 1、撒但自己———启十二9 “撒但”:旧约有35次,新约38次。 ...

悲伤者有福了

图片
经文:悲伤的人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马太福音5:4,德文经文直译)  拥抱破碎,寻得安慰:耶稣第二福的深刻启示,耶稣的第二道祝福——“悲伤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在追逐即时满足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世俗价值观往往将悲伤视为软弱的象征,鼓励人们逃避负面情绪,追求表面的快乐。 然而,耶稣的这句看似悖论的话语,却揭示了悲伤并非人生的诅咒,反而是通往更深层次幸福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看似一切皆可拥有的世界里,人们往往在物质和成就的追逐中迷失,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那些专注于功名利禄的人,常常在失去重要事物时才幡然醒悟,发现自己用拥有的换取了更多所缺乏的。 人生的本质在于其局限性,我们无法同时拥有所有渴望之物。 那些怀揣美好理想的人,也终将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发现自己与理想中的自我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正如齐克果所言,我们常常会悲伤地面对那个“可能成为的自己”。  在一个力求抹平一切负面情绪的社会氛围中,悲伤的人常常感到格格不入。 失去挚爱仿佛被剥夺了悲伤的权利,任何情绪的流露都可能引来旁人的不适甚至疏远。 人们不愿与悲伤产生关联,仿佛它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使得悲伤者倍感孤立,无法坦诚地面对内心的痛苦。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背负着“不曾真正活过”的隐痛。 他们选择逃避面对童年的匮乏、情感的缺失,因为那会触及难以承受的伤口。 他们试图通过外在的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发现内心愈发空洞,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 直到某一天,他们才惊觉自己从未真正活过,与自己的内心失去了连接,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触及那份深藏的痛苦便会崩溃。  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内心深处渴望一种真实的生活,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允许悲伤的存在。 他们渴望在充满失落的严酷现实中,依然能够体验到丰盛的生命。 他们渴望正视自身的有限,却又憧憬无限的幸福。 他们认为这需要超越悲伤,却不知如何才能实现。  耶稣的第二道祝福,正是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 它并非仅仅指向失去亲人所带来的悲痛,更涵盖了为失去的童年、破灭的理想、逝去的爱情以及未曾实现的自我而产生的深沉哀伤。 恰当的哀悼逝者,以及为生命中的各种失落而悲伤,对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哀悼会导致“悲伤之病”,使人陷入无尽的怨恨和自责,最终走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