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不做
29.5.2025 在传统、信仰与迷信之间,寻得真自由: 聆听黄敬胜牧师讲道心得 29.5.25怀安堂晚祷会黄敬胜牧师关于“做与不做”的分享,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华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与迷信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反思。牧师的讲道不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挑战我们作为基督徒,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习俗中,活出真理与自由。 一、厘清文化、信仰与迷信的界限 牧师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核心观念:**传统文化中必然包含迷信的元素,但迷信绝不等于传统文化本身。**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迷信与宗教或整个传统文化划等号,而是需要带着分辨的眼光去审视。 他生动地阐述了文化中的**“雅文化”与“俗文化”。雅文化代表着少数知识分子和上层阶级的精致与品味,如同文人雅士品茶的悠然;而俗文化则更贴近民间,源于劳动群众的生活经验,比如乡下热闹的流水席。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融合,如乡下人也开始在酒楼摆喜酒,这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体现。无论雅俗,文化都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信仰**,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建立并塑造一个文化传统。 然而,牧师强调了信仰与迷信的根本对立。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唯一性真理的坚信和对神的尊崇之上,是指导我们生命方向的选择。而迷信,则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相信,往往缺乏理性依据,仅仅是“没有原因照着做,不知来源跟着做”。牧师提到过年扫地、包红包等习俗,以及诗巫本地关于“养尸地”的说法,这些都揭示了迷信行为如何通过经验体悟和口耳相传,甚至被一些“师傅”利用,从而根植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些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当理智缺席时,我们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蒙蔽。 二、基督教信仰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挑战 牧师引用了唐朝景教(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的例子,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景教碑文大量借用《诗经》、《春秋》、《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和佛道两家的词句,展现了早期传教士如何努力学习汉文化,试图用中国固有的文字和概念来传递信仰。这种本土化的尝试固然是为了让福音更容易被接受,但也警示我们:极度的本土化可能导致信仰变质。 明末清初天主教关于祭祖的争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有传教士认为祭祖是对祖先的纪念而非将其视为神明,因而允许;但也有人认为这与信仰相悖。这引发了信仰能否适应本地风俗的深刻讨论,并引发了两个极端的态度:极度本土化(完全以中国文化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