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5的博文

做和不做

图片
29.5.2025 在传统、信仰与迷信之间,寻得真自由: 聆听黄敬胜牧师讲道心得 29.5.25怀安堂晚祷会黄敬胜牧师关于“做与不做”的分享,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华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与迷信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反思。牧师的讲道不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挑战我们作为基督徒,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习俗中,活出真理与自由。 一、厘清文化、信仰与迷信的界限 牧师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核心观念:**传统文化中必然包含迷信的元素,但迷信绝不等于传统文化本身。**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迷信与宗教或整个传统文化划等号,而是需要带着分辨的眼光去审视。 他生动地阐述了文化中的**“雅文化”与“俗文化”。雅文化代表着少数知识分子和上层阶级的精致与品味,如同文人雅士品茶的悠然;而俗文化则更贴近民间,源于劳动群众的生活经验,比如乡下热闹的流水席。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融合,如乡下人也开始在酒楼摆喜酒,这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体现。无论雅俗,文化都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信仰**,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建立并塑造一个文化传统。 然而,牧师强调了信仰与迷信的根本对立。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唯一性真理的坚信和对神的尊崇之上,是指导我们生命方向的选择。而迷信,则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相信,往往缺乏理性依据,仅仅是“没有原因照着做,不知来源跟着做”。牧师提到过年扫地、包红包等习俗,以及诗巫本地关于“养尸地”的说法,这些都揭示了迷信行为如何通过经验体悟和口耳相传,甚至被一些“师傅”利用,从而根植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些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当理智缺席时,我们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蒙蔽。 二、基督教信仰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挑战 牧师引用了唐朝景教(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的例子,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景教碑文大量借用《诗经》、《春秋》、《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和佛道两家的词句,展现了早期传教士如何努力学习汉文化,试图用中国固有的文字和概念来传递信仰。这种本土化的尝试固然是为了让福音更容易被接受,但也警示我们:极度的本土化可能导致信仰变质。 明末清初天主教关于祭祖的争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有传教士认为祭祖是对祖先的纪念而非将其视为神明,因而允许;但也有人认为这与信仰相悖。这引发了信仰能否适应本地风俗的深刻讨论,并引发了两个极端的态度:极度本土化(完全以中国文化诠...

一段故事,两颗心

图片
30.5.2025 怀安堂初成专题:一段故事,两颗心 一段故事,两颗心:走出毒瘾的漫长道路 今天有幸参加了怀安堂初成专题:主题为“一段故事,两颗心”的见证分享会,聆听了陈干煌传道分享他从毒瘾深渊中挣扎而出,最终走向新生的感人历程。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救赎,更是对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以及那些默默支持着他们的人,一份深刻的启示。 陈干煌传道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毒品可以戒除,毒瘾却需要用一生去克服。**这番话如当头棒喝,打破了许多人对于戒毒的简单化认知。他以亲身经历证明,即使在戒毒所里不再接触毒品,生理上的依赖或许能被切断,但心理上的毒瘾却会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他15岁因好奇和好胜而沾染大麻,随后深陷其中长达18年,从最初的工钱购买到后来的偷窃、抢劫甚至贩毒,一步步滑向深渊。这清晰地描绘了毒品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一个人的底线和良知,让人身不由己。 他提到在被捕时,想到父母的那一刻,以及最终被无罪释放后决心痛改前非的心情,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挣扎和对亲情的眷恋。然而,戒毒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尝试多种方法却屡次失败,甚至对“福音戒毒”嗤之以鼻。直到再次被捕,在拘留所中的绝望,才让他真正向凯胜之家敞开。 陈干煌传道故事中最触动我心的,是他与父母关系的转变。起初,他以为戒毒成功、出去孝敬父母就是最好的方式,却遭到了父母的拒绝。直到表姐点醒他,父母因为他的入所才能安心入睡时,他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孝顺,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能让父母安稳入眠。**那一刻的醒悟,让他真正顺服下来,投入到信仰的课程中,学习神的话语,装备自己。这种从“孝敬”到“顺服”的转变,是内心深处真正得到释放的标志。 陈干煌传道谦逊地表示,他不敢说自己已完全戒除毒瘾,而是“暂时克制”。他强调了每一天都需要靠主的力量来战胜毒瘾,并见证了信仰如何帮助他戒除了烟、酒、赌博等不良习惯,修复了与父母的关系。这让我看到,戒毒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努力的马拉松。 最后,他对陈朝强牧师夫妇、父母及表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的身上,陈干煌传道看到了耶稣基督舍己的爱,这种无私的陪伴、教导和栽培,对于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他用自己的新生,诠释了“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的信念,从一个瘾君子、毒贩,蜕变为一个合用的仆人。 这场分享会让我深刻认识到毒瘾的复杂性和戒毒...

卫斯理约翰更新主日主题:不要只是嘴巴讲!

图片
卫斯理约翰更新主日主题:不要只是嘴巴讲! 讲员:曾健伟牧师 经文:加拉太书 2:11-21 ………………………………………………………… 听道笔录心得 今天的经文,加拉太书2:11-21,记录了使徒保罗在安提阿公开责备使徒彼得的一幕。这并非一件小事,而是关乎福音真理的核心争论。从这充满张力的事件中,我们将学习到宝贵的功课,并借由约翰·卫斯理对“爱”的真谛的教导,反思我们的信仰生命。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安提阿。安提阿在早期教会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城市,它是福音传向外邦的重镇。在这里,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共同生活、一同敬拜,彼此之间的隔阂似乎正在被打破。 卫斯理约翰《爱的真谛》讲章 凡事包容:若他看见任何他所不喜悦的事,除非对当事人说,不然他的嘴不会去说。 凡事相信:常准备去相信..对方悔改的真诚..尽可能不责怪于反对者 凡事盼望:不能再相信..仍盼望.. 这罪人悔改(路十五7) 今天的讲道主题“不要只是嘴巴讲!”非常直接,让我心里一震。曾牧师以加拉太书2:11-21中保罗在安提阿责备彼得的事件作为切入点,深刻地探讨了信仰实践的重要性。信息首先介绍了安提阿的背景和彼得的错误。牧师强调安提阿作为福音传播中心,犹太和外邦信徒本应合一。彼得一开始也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显示了他对福音普世性的理解。但当“从雅各那里来的人”(犹太律法派)出现后,彼得因为“惧怕奉割礼的人”而退缩,不再与外邦信徒一同吃饭。牧师指出,彼得的错误在于他为了避免冲突、为了人的眼光和自己在教会中的地位,而选择了背离福音的真理,这种行为导致了伪善,也影响了其他信徒,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这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因为惧怕人的评论或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违背信仰原则的事情。 第一个学习点是“不要选择沉默!” 牧师强调保罗看见彼得“有可责之处”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当面抵挡”。这让我联想到约翰·卫斯理“凡事包容”的教导——“除非对当事人说,不然他的嘴不会去说”。这意味着真正的包容不是纵容,而是带着爱心和真理去指出错误。从保罗身上学习:看见违背真理的行为,不要选择沉默!加拉太书2:11记载:“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NIV译本更直接地翻译为:“he was clearly in the wrong”(他显然是错的)。保罗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提醒:当看见违背真理的行为时,我...

爱不罕见~廖雅慧老师音乐见证分享会

图片
在参加今晚“爱不罕见的生命见证”音乐分享会——廖雅慧老师的见证之前,我就已经听闻过她的生命的见证,那是一首关于苦难、信仰与重生的生命乐章。 廖雅慧老师在一次见证分享中,讲述了她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长达多年的抗争与信仰之路。这种自体免疫疾病主要攻击消化道,导致溃疡、坏死、红肿、穿孔,并且反复发作,让患者痛苦不堪。廖老师在2009年被诊断出此病,当时台湾的患者人数约900多人,如今已飙升至2600多人。 病魔缠身,生活失序 自2009年患病以来,廖老师的生活陷入了无止境的住院循环。她形容自己“进出医院的次数跟进厨房的次数几乎差不多”,每两三个月就需住院一次。发病时,剧烈的腹痛让她坐卧难安,几乎24小时都处于肠胃炎的状态。 2010年,她转院至台大医院,当时小肠溃疡已十分严重,肠道因反复发炎而狭窄,食物通道仅剩0.5公分,连喝水都疼痛难忍。第一次在台大住院就长达21天,体重骤降至48公斤。作为一名追求完美的金曲奖制作人,疾病让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与软弱,这让她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助。她甚至因此埋怨上帝,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信仰的考验与神的同在 在极度痛苦和绝望中,廖老师向上帝发问:“为什么?”上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她:“雅惠你知道我很爱你吗?你知道你的生命是我创造的吗?”当时她觉得上帝并不爱她,甚至带着一丝赌气对上帝说:“好,主啊,如果你爱我,你就证明给我看!” 2012年,她因小肠肿胀、白血球过低再次急诊入院,这次住院长达51天。期间她几乎一个月不能进食喝水,只能依靠点滴维持生命。频繁的扎针让她双手青肿,感染了败血症,甚至因为类固醇副作用导致摔倒,牙根都断了。 然而,在病痛的折磨中,上帝的话语却成了她的慰藉。她回忆起《圣经》中的提醒:“你要静默,要知道我是你的神。” 这让她开始反思自己总是将错误归咎于他人,不懂得自我检讨的习惯。她渐渐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软弱,也因此得到了从神而来的勇气,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 手术与新生:生命的奢侈与恩典 2014年,廖老师的肠子完全堵塞,医生建议进行切肠手术。她最担心的是需要安装人工肛门,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她的生活和工作。然而,上帝再次展现了他的恩典。手术前一天,医生告诉她,不需要做造口,这让她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 手术切除了60公分的小肠,虽然术后初期仍有不适,但她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吃东西了!能...

敬拜赞美培训会

图片
2025年5月20日参加廖雅慧老师在于美景恩道堂的“敬拜赞美培训会”上的心得,廖老师深入剖析了敬拜的真谛与团队配搭的艺术。廖老师强调,真正的敬拜是源于生活的全方位献祭,而非仅限于礼拜堂内的表演。以下是此次培训的精髓,涵盖了敬拜的本质、团队协作、个人装备以及实用的技术指导。 敬拜的本质:生命的全方位流露 廖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敬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敬拜开始。” 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敬拜仅限于礼拜堂的局限。她引用圣经教导“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强调真正的敬拜是“努力活出一个敬拜的人生”。敬拜不应只停留在头脑层面,而是要将对上帝的情感通过语言、音乐或肢体动作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敬拜的目的有三重维度:  * 满足上帝的心意:将当得的赞美归给上帝。  * 敬拜者蒙福:使敬拜者更加谦卑、更加爱上帝。  * 促进人际关系:增进爱人与和睦的心。 敬拜团队的灵魂:神际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廖老师特别强调,敬拜团队的凝聚力建立在处理好“神际关系”(与神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与人的关系)之上。她以十字架的意象为例,说明垂直的神人关系是水平人际关系的基础。 她提出:“一个在台上服事的人跟上帝之间的关系重不重要?”这个问题直指敬拜事奉的核心——没有健康的灵性生活,台上的表现难以产生真正的属灵影响力。在人际关系方面,廖老师提醒团队要培养“懂得进退”的服事态度,避免力求个人表现,因为“简单即是美”。这种舍己的精神是团队和谐配搭的关键。 敬拜者的自我装备:从技巧到生命 廖老师列举了敬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有上帝清楚的呼召与恩赐。  * 基础的音乐训练。  * 愿意为主所用。  * 愿意花时间练习。 她特别指出:“敬拜需要专业的演奏者,也需要对诗歌背后的神学观有充分的认识。”这平衡了技巧与内涵的关系,防止敬拜沦为纯粹的音乐表演。 “对付骄傲是每一个带领敬拜者需要不时反省及操练的功课,”廖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敬拜者或事奉者是生命的流露。”这揭示了敬拜事奉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内在生命的质量。 乐团配搭的实用技巧 廖老师分享了许多提升敬拜品质的实用技巧: 音乐层面的协调  * 速度、和弦、音量平衡:乐团需有“团谱”作为统一标准。  * Groove的把握:谨慎考虑乐器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