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落的生命里, 看见神的爱

30032026
从失落的生命里, 看见神的爱惜。
经文:約拿书4:9-11
杨正治牧师

一、人需救恩,因为生命失落。
生命迷失和堕落, 没有盼望和平安, 充满罪恶和灭亡。
√ 第一章,船主和水手因为迷失而从没有平安,神拯救迷失的外邦人。
√约拿因为落水失去盼望的约拿,神安排一条大鱼吞下约拿,拯救约拿。
√ 第二章,约拿在鱼腹中向耶和华———他的神祷告。
√约拿宣告说:“救恩出于耶和华”。
√ 第三章,约拿简化信息和缩短传道的工作, 神却使用简化的信息令迷失的尼尼微城信服神,全国上下回转离开恶道。神拯救尼尼微城。
√ 第四章,神教导迷失的约拿, 要打破他的传统框架思维。传统框架:「惟犹太人配得救恩, 尼尼微恶人不配, 而且神的公义和审判要彰显在尼尼微城的恶人。」
√ 第四章也安排了蓖麻,虫子和东风。约拿因为蓖麻为他挡风遮太阳,约拿就喜悦这一棵有毒的蓖麻。后来神安排了虫子咬这棵蓖麻,蓖麻枯干了。约拿愤愤不平到求死。
【拿4:9-11】 神对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吗?”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耶和华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 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 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 第四章,神教导迷失的约拿,要打破他的传统框架思维。神再次更新改变约拿,约拿谦卑自己把神的管教与不堪回首的过去记录在约拿书中。

90年代,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是一只秃鹰等待一个饥饿的小女孩死去,并以她的尸体为食。 1994年普立兹新闻摄影奖颁给凯文卡特(Kevin Carter),他得奖的作品是在苏丹大饥荒中拍到的。
照片里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女孩, 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她的身后站着一只秃应」。
·他回答说:“拍完这张照片我就等不及要走了, 因为我要赶飞机...”
·来电者说:“我告诉你那天有两只秃鹰。另一只拥有照相机。”
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拍摄,却没有时间去挽救女孩的生命。
他被称为“踩着小女孩的生命痛苦而成名”的“冷血之人”。
反思:
1.我们是那第二秃鹰吗?还是我们致力于活出神的爱惜,去触摸别人的生命?
2.求主赐我们有属灵的洞察力,可以察觉失落的生命。

二、神的爱惜犹如救恩临到。
第一章,救恩临到船长和水手(外邦人)。
第二章,救恩临到掉进海水的约拿。
第三章,救恩临到尼尼微全城的人。
【拿4:10-11】耶和华说:“这棵蓖麻你没有为它操劳,也不是你使它长大的;它一夜生长,一夜枯死,你尚且爱惜;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万多人,还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尼尼微城里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万多人。指的是谁呢?
1.无辜的孩童,代表他们年幼, 根本还未有分辨左右的能力。
2.指缺乏知识和无知的人, 他们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 以致可以逃脱他们的困局。

工业革命(1760-1840年)广泛招募童工
Robert Raikes爱惜失落的孩子

罗伯特·雷克斯(1736-1811)是一位英国慈善家,他意识到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儿童缺乏教育和关爱。他于1780年左右在格洛斯特创办了主日学校,为失落的儿童提供教育和道德指导主日学校最初是为了那些在星期日没有工作的儿童而设立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主日学校不仅教授孩子阅读,写作,也教导他们道德与圣经的课程。在主日学校运动兴起后的几年内,大约有数十万的儿童接受了主日学校的教育。

失落的孩童:
1.尼泊尔。
2.难民,外劳的孩子,无身份的孩童。
3.中小学的原住民学生。
4.原住民孩童。

今日学习:
1. 致力活出神的爱惜,去触摸他人的生命。
2. 失落的生命?以耶和华的心和属灵的洞察力,察觉哪里仍有眼去看失落的生命。
3. 信徒对于教会中的下一代,应当尽可能地「栽种、培养、爱惜」, 因为这是神所托付给我们的责任。
4.走出四面墙,离开安逸的舒适圈。 因着耶和华的爱惜,把救恩带进人群中,领他们回家。
5. 除掉生命中的恶质,才能坦然地在神的爱中流泪,倾听,更新并怀抱神的旨意以及明白神的慈爱。神的话语(神爱论)需重新传入世界中, 免得上帝对我们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

从失落的生命里,看见神的爱惜
“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我岂能不爱惜呢?”(约拿书4:10-11)当烈日炙烤着愤懑的先知,神的诘问如清泉穿透约拿心中的铜墙铁壁。这卷充满戏剧性的先知书,将神对失丧灵魂的深切爱惜,编织成一道震撼人心的启示。
一、生命失落的真相
人的生命在罪中迷失,充满堕落,没有盼望与平安。就像工业革命的浓烟中,八岁孩童蜷缩在纺织机下的身影,与尼尼微城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十二万幼童遥相呼应。约拿书揭示的不仅是古代先知的偏见,更是人类灵魂深处的顽疾——我们用蓖麻的荫凉构筑信仰的舒适圈,却对烈日下挣扎的生命视而不见。就像1994年普利策奖照片中的秃鹰,现代社会的冷漠往往披着理性外衣:我们为股市涨跌彻夜难眠,却对贫困儿童失学的哭声充耳不闻;在社交媒体上为虚拟宠物流泪,却对身边抑郁的同事保持距离。
先知约拿的逃亡路线勾勒出人性悖逆的轨迹:他宁可在鱼腹幽暗中等候审判,也不愿走进尼尼微的烈日;宁可为枯死的蓖麻哀哭,却对十二万灵魂的归宿无动于衷。这种选择性怜悯暴露了信仰最危险的陷阱——将神的恩典禁锢在自我认知的牢笼中,用教义修剪神的慈心,用传统束缚圣灵的呼吸。
约拿原本持有狭隘的传统思维,认为唯有犹太人配得救恩,而尼尼微的恶人不配。但神用蓖麻的比喻教导他,更新他的思想,让他明白神的爱是无条件、普世性的。
二、神圣爱惜的颠覆
当约拿的简化布道意外带来全城悔改,神的救恩计划展现出令人震撼的颠覆性。祂差遣大鱼吞下叛逆的先知,不是为施行审判,而是用海洋深处的黑暗孕育新的生命;祂容许蓖麻一夜生长又枯槁,不是戏弄先知,而是以微观生态启示宏观救恩。神的爱惜具体体现在祂的拯救之工:
 * 第一章: 救恩临到船长和水手(外邦人)。
 * 第二章: 救恩临到落水的约拿。约拿在鱼腹中向耶和华——他的神祷告,宣告:“救恩出于耶和华”。
 * 第三章: 救恩临到尼尼微全城的人,他们全国上下回转离开恶道。
 * 第四章: 神借着蓖麻、虫子和东风教导约拿,打破他的传统框架思维。神再次更新改变约拿,约拿谦卑自己把神的管教与不堪回首的过去记录在约拿书中。
【拿4:10-11】耶和华说:“这棵蓖麻你没有为它操劳,也不是你使它长大的;它一夜生长,一夜枯死,你尚且爱惜; 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万多人,还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尼尼微城里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就有十二万多人。指的是:
 * 无辜的孩童,代表他们年幼,根本还未有分辨左右的能力。
 * 指缺乏知识和无知的人,他们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以致可以逃脱他们的困局。
正如十八世纪罗伯特·雷克斯在格洛斯特肮脏的街巷创办主日学校,神的爱惜总在人意想不到的角落开花。罗伯特·雷克斯(1736-1811)看见失落的孩童,在1780年创办主日学校,提供教育和道德指导,使数十万儿童得到改变。主日学校最初是为了那些在星期日没有工作的儿童而设立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主日学校不仅教授孩子阅读,写作,也教导他们道德与圣经的课程。
这种神圣的爱惜具有穿透时空的感染力。当约拿在鱼腹中唱出“救恩出于耶和华”,他的赞美穿越鱼肠的阻隔,成为古今所有漂流者的生命锚点;当尼尼微人披麻蒙灰,连牲畜都禁食哀鸣时,全宇宙见证着悔改的普世性。神的慈心不仅拥抱虔诚的敬拜者,更眷顾工厂里沾满油污的童工,为难民营中失去国籍的婴儿流泪,为被现代文明遗忘的原住民忧伤。
三、今日的学习与回应
 * 活出神的爱惜,触摸他人的生命: 不做“第二只秃鹰”,只旁观生命的流逝,而是积极参与拯救的工作。
 * 察觉失落的生命: 求主赐我们属灵的洞察力,看见身边仍在迷失中的人。
 * 栽种、培养、爱惜下一代: 在教会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把神的爱与真理传递下去。信徒对于教会中的下一代,应当尽可能地“栽种、培养、爱惜”, 因为这是神所托付给我们的责任。
 * 走出四面墙,突破舒适圈: 因着神的爱惜,把救恩带入人群中,领失丧的人回家。走出四面墙,离开安逸的舒适圈。 因着耶和华的爱惜,把救恩带进人群中,领他们回家。
 * 除去生命中的恶质,更新自我: 让神的爱充满我们,使我们能在祂的心意中流泪、倾听、更新。除掉生命中的恶质,才能坦然地在神的爱中流泪,倾听,更新并怀抱神的旨意以及明白神的慈爱。神的话语(神爱论)需重新传入世界中, 免得上帝对我们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失落的孩童:
 * 尼泊尔。
 * 难民,外劳的孩子,无身份的孩童。
 * 中小学的原住民学生。
 * 原住民孩童。
神的爱惜不受种族、国籍、社会地位的限制。祂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愿我们能以神的眼光看世界,成为祂爱的管道,将救恩带给失落的生命。
保龄球🎳听道笔录和心得
300320256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诗巫西教区联合崇拜【青少年大会】柳子駿牧师分享《越活越假好累喔》

假装

异教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