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十八年的美丽祝福》

图片
送给我亲爱的老婆 这是我们相爱18年深情告白的情歌,在爱的路上不只你和我,还有主耶稣。愿这首歌能表达我对你深深的爱意。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感谢你与我携手同行,更感谢主耶稣基督的陪伴与指引,让我们的爱在这世间绽放出永恒的光芒。我爱你,直到永远。 《第十八年的美丽祝福》 灵感源自《雅歌》第七章的喜悦与渴求,及《箴言》第四至第五章关于婚姻信实的智慧 【主歌一】 我的目光追随你,如清晨第一缕曙光 悄然洒落在你恬静安睡的脸庞 你的秀发如夜色中潺潺的星河 每一缕都牵动我心底最温柔的渴望 【副歌】 我的爱人,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歌 每个音符都唱出喜悦与深深的渴求 如《雅歌》中那热烈执着的情愫 我的心为你燃烧,从不退缩 【主歌二】 你的笑容胜过世间所有的繁华 像花朵盛放,芬芳了我所有牵挂 你的声音如山谷间清澈的泉水 润泽我心田,洗净疲惫与风霜 【副歌重复】 我的爱人,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歌 每个音符都唱出喜悦与深深的渴求 如《雅歌》中那热烈执着的情愫 我的心为你燃烧,从不退缩 【桥段】 《箴言》的智慧为我们指引方向 信实如磐石,是爱情最坚固的屏障 十八年的光阴,四季的时光 我牵你的手,一生与你共舞共翔 【尾声】 我的妻,我的爱,你是我眼中永远的光 这份深情,天地为证,日月为章 如同指环,铭刻承诺不变的模样 愿这祝福,恒久绵长

尊老敬贤, 孝敬亲恩

图片
11.05.2025孝亲主日 尊老敬贤, 孝敬亲恩 箴言30:17、提摩太后书 3:1-50 黄玉芬牧师 ------------------------------------------------------ 心得 黄玉芬牧师分享了自己退休后陪伴99岁母亲的经历,弥补了过去四十多年牧会生涯中未能尽到的陪伴。她提到,现在她们几乎代替母亲去看医生,医生也建议多带老人出来走走。牧师还回忆起小时候不听话或顶嘴时,长辈会用“会被雷劈”来恐吓,那时床底下几乎成了她们躲避的堡垒。 最后,证道再次引用箴言30:17,以其深刻的警示提醒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尊老敬贤,孝敬亲恩,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也是上帝对我们的期盼,我们当谨记于心,付诸于行。 孝亲尊老:在信仰中重寻伦理之根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孝亲尊老敬贤”始终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而圣经更将“孝敬父母”列为十诫中唯一带应许的诫命(出埃及记20:12)。当现代社会面临家庭瓦解、伦理失序的危机时,重溯圣经中关于孝道的教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上帝心意的回应。黄玉芬牧师的证道,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从箴言和提摩太后书的经文出发,深刻阐释了孝道在信仰中的永恒价值。 一、不孝之痛:从圣经警示看孝道本质 箴言30:17以震撼的意象警告世人:“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这并非恐吓,而是揭示一个永恒的真理:父母作为上帝在地上的首位权柄代表(以弗所书6:1-3),对他们的尊重直接关联着人与上帝的关系。正如黄玉芬牧师指出:“不尊重看得见的父母权柄,如何能顺服看不见的上帝权柄?”圣经列举了悖逆父母的具体表现:轻看、讥诮、争吵、使父母伤心等(提摩太后书3:1-5)。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人内心对神圣秩序的悖逆。罗马书1:30将“违背父母”与“无亲情”并列,揭示出家庭伦理的崩溃往往是社会道德滑坡的起点。 二、孝敬之重:跨越时空的神圣应许 上帝对孝敬父母的应许超越文化界限:“使你得福,在世长寿”(以弗所书6:3)。这应许包含三重维度:  * 属灵维度:父母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第一位“祭司”,通过他们,我们初尝无条件的爱。汶川地震中以身护子的母亲,用血肉之躯诠释了“父母的爱略似上帝之爱”的真理。当年感人新闻惹关注...

万务定时

图片
04.05.2025 万务定时 经文:传道书3:1、11 讲员:黄敬胜牧师 传道书 3:1、11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11.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 人不能参透。 ———————————————————————— 心得 “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的呐喊,代表着一种不屈服于既定命运的渴望。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天命”、“宿命”与“运气”如同无形的丝线,交织在我们或顺遂或坎坷的经历之中。一些基督徒有时也会抱着侥幸心理偷偷购买彩票,一旦未中,便归咎于“运气不好”,却忽略了信仰的教导。我们深知,真正的财富和喜乐并非来自偶然的投机,而是上帝的恩赐和辛勤的付出。正如我们十八岁时喜爱的衣物,随着时光流逝,八十岁时,因身材与年龄的改变,早已显得格格不入。这恰似生命的“保新鲜期”,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如同人生的不同阶段,虽有开始,却无法预知终结。《传道书》的智慧,为我们揭示了这时间长河中生命的真谛。 一、宿命:我们有自由,还是都已注定? 命运是否早已写好?若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那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传道书》3章1节写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有时。人生的高低起伏,似乎早被时间设定。我们渴望挣脱束缚,却常常感受到命运之手的无形力量。将希望寄托于彩票,期待一夜暴富,这与基督徒依靠上帝、勤劳致富的原则相悖,最终往往只会带来失望。我们更应寻求在上帝的指引下,通过诚实的劳动和智慧的经营来获得生活所需。 二、时间刻度:春夏秋冬轮替,人生亦然 我们可以用季节来比喻人生阶段:春天萌芽,夏日热烈,秋天收成,冬日沉静。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脚步。《传道书》3章2-8节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不同时刻,如同四季更迭,各有其时。出生与死亡,栽种与拔出,杀戮与医治,拆毁与建造,哭泣与欢笑,哀恸与跳舞,抛掷石头与堆聚石头,拥抱与不拥抱,寻找与失落,保守与舍弃,撕裂与缝补,静默与言语,喜爱与恨恶,争战与和好。这些相对的时刻,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时间刻度。正如我们年轻时的偏爱会随着岁月而改变,外在的物质会因时间而淘汰,生命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意义。我们虽能选择出生的时间,却无法掌握死亡的时刻,这正是生命有限性的体现。 三、依旧无知:我们不明白的太多 《传道书》3章11节说:“神...

心情探测站

图片
02.05.25怀初专题 讲员:黄祥择医生 心情探测站 ———————————————————— (专题聆听心得和反思) 心情探测站:走出心灵的幽谷——基督徒如何正确认识与应对忧郁症 你今天的心情如何?或许阳光明媚,或许阴雨绵绵。如同天气有阴晴圆缺,我们的心情也难免会有起伏。然而,当乌云长时间笼罩心头,挥之不去,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时,我们或许需要正视一种被称为“忧郁症”的心灵困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忧郁症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被称为“心灵的感冒”。然而,在基督徒群体中,关于忧郁症仍然存在许多误解:有人认为这是信心软弱的表现,有人将其归咎于犯罪,甚至误以为靠祷告就能自愈。这些迷思不仅阻碍了患者积极寻求帮助,还可能加剧他们的痛苦,使他们在挣扎中感到更加孤立无援。让我们从科学、信仰与关怀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忧郁症的真相,破除常见的迷思,并透过圣经的智慧,寻找走出心灵幽谷的希望与方向。 迷思破除:基督徒不会患上忧郁症吗?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因为拥有信仰的支撑,就不会陷入忧郁的困境。然而,圣经中记载的多位属灵伟人,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也曾经历过深刻的情感挣扎与低谷,这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观点:  * 摩西曾因以色列百姓的罪忧心如焚,甚至向神求死(出埃及记 32:32)。  * 约伯在失去一切时,深感悲痛,咒诅自己的生辰(约伯记 3:1, 7:11, 17:1)。  * 被称为“哀哭的先知”的耶利米,因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长时间笼罩在悲伤中(耶利米书 20:18)。  * 大卫因犯罪得罪神而终日忧愁郁闷(诗篇 31、32篇)。  * 哈拿因没有孩子,多次在神面前痛哭,倾诉内心的愁苦和无助(撒母耳记上 1:8-15)。  * 甚至我们的主耶稣在面对十字架的酷刑前,也在客西马尼园中经历惊惧和心灵的痛苦,汗滴如血(马可福音 14:33-34)。 这些圣经中的例子清晰地表明,即使是那些与神有着亲密关系、被神所重用的人,也同样会经历深刻的情感挣扎和忧伤。因此,忧郁症并非是“信心不足”或“属灵失败”的标签,而是一种需要我们正视和理解的身心疾病,它与我们的信仰身份并不冲突。 忧郁症的真相:成因与症状 成因: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 忧郁症的成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它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分裂中的合一》

图片
27.04.2025 青年主日 《分裂中的合一》 以弗所书 4:15-16 刘本斌牧师 …………………………………………………………………… 心得 特朗普以前当总统的时候,一开始跟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关系还不错,一起切过蛋糕。但后来就变差了,主要是因为贸易上的事情,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搞得很紧张。特朗普再次当总统,中美关系就变得会糟。习近平到访马来西亚,主要是为了跟马来西亚搞好经济关系,多做生意,也希望马来西亚在一些事情上支持中国。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很聪明,它跟中国和美国都想搞好关系,因为中国是它重要的生意伙伴,美国在安全上能帮它。所以,马来西亚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希望两边都不得罪。 在一个分裂的时代,仍然需要合一的见证,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张力与分裂。从政治上的极化、种族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冷漠,到经济链的重组与国家间的竞争,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撕裂。在这样一个背景中,我们不得不问:教会是否也在分裂中?而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在这动荡之中,合一还有可能吗?以弗所书4:15-16提醒我们:合一并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而是神对教会的真实心意和目标。这种合一不是靠外在组织维系的形式,而是从内在生命开始,由神的爱驱动,并落实在信徒真实的生活与服事中。 以弗所书4章15-16节这段充满亮光的经文上。在一个日益分裂的世界中,这段话语如同明灯,指引我们如何活出教会应有的合一见证。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撕裂与对立:政治的版图被分歧撕扯,族群的隔阂如同难以逾越的鸿沟,人际关系在冰冷的屏幕后逐渐疏远,甚至全球经济的链条也面临重组的挑战。 面对世界的纷扰与分裂,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教会,这蒙召成为基督身体的群体,是否也难逃被分裂的命运?我们是否也如同这个世界一般,在各自的立场、喜好、甚至神学观点上筑起高墙,彼此隔阂? 然而,神的旨意并非如此!祂的心意是要我们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如同一个身体,虽有不同的肢体,却同属一个元首,彼此联络,互相扶持。以弗所书4章15-16节这段经文,一同探寻教会合一的根源、动力、实践与最终的目的,好让我们在这个分裂的时代,仍然能够活出那合一的馨香,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一、合一的根源:同享基督的价值观 (弗 4:15上) 保罗在第15节开宗明义地指出:“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这句话如同磐石,奠定了教会合一的根基——那就是我们共同连接的“元首基督”...

石头滚开

图片
耶稣复活日礼拜 《石头滚开》 经文:路加福音24:1-9 讲员:林咸耀传道 ……………………………………………………………… (心得) 石头滚开:从空墓走向新生命,见证复活的光芒 在耶路撒冷一个寂静的清晨,当第一缕微光温柔地亲吻着古老的城墙,一群曾经与耶稣同行、饱受丧失之痛的妇女,怀揣着对逝者的深深敬意和预备好的香料,缓缓走向那安放着她们挚爱之人的坟墓。她们的心头如同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充满了悲伤与失落,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冰冷的绝望之中。然而,当她们抵达墓前,映入眼帘的景象却彻底颠覆了她们的认知——那块沉重冰冷的石头,竟然已经滚开,耶稣的遗体也消失无踪(路加福音 24:1-3)。这如同晴天霹雳般的景象,并非死亡的延续,而是生命凯旋的序幕,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一、第一眼见证:忠诚的爱看见复活的曙光 路加福音清晰地记载了这群最早见证复活奇迹的妇女:抹大拉的马利亚,曾被耶稣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对主怀有深深的感恩;约亚拿,一位地位尊贵的妇人,却甘愿放下一切世俗的荣耀,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雅各的母亲马利亚,一位在经历苦难后仍旧坚定跟随的母亲;以及其他与她们同行的妇女(路加福音 24:10)。她们是耶稣在世时最忠实的门徒,曾亲身经历他所行的神迹,目睹他在十字架上承受的难以言喻的痛苦与死亡,也亲眼见证了他的安葬。她们带着对耶稣深沉的爱与敬畏,不顾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勇敢地来到坟墓前,这份超越世俗眼光的忠诚之爱,使她们成为了复活的第一批见证人。她们的所见所闻,如同冲破黑暗的第一缕晨光,驱散了笼罩在门徒心中的绝望阴霾,并将生命之光传递给了后世。 二、记忆的苏醒:在应许中重燃信心的火焰 正当这些妇女们面对空荡荡的墓穴,内心充满了困惑与惊疑时,两位身穿光明衣服的天使显现,他们的出现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带来了来自天上的启示。“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路加福音 24:5-7)。这如同醍醐灌顶的声音,瞬间唤醒了她们记忆深处耶稣曾经的预言。那些在耶稣受难的巨大悲痛中被暂时遗忘的话语,此刻如同沉睡的种子被春雨唤醒,重新在她们的心中扎根发芽。“就想起耶稣的话来”(路加福音 24:8),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更是重新连接起她们对耶稣身份和使命的深刻认知。 “...

耶稣受难日礼拜《刑》

图片
耶稣受难日礼拜 《刑》 约翰福音 19:1-42 黄敬胜牧师分享 ---------------------------------------------------- (心得和莫想) 耶稣受难日礼拜:《刑》——约翰福音19:1-42 “人生自古谁无死”,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这句悲壮之语,道出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宿命。然而,《圣经》却记载了两位例外之人——以诺和以利亚,他们因与神同行而被提,未尝死味。他们的经历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在死亡的普遍性中闪烁着超越的盼望。 今天,在这肃穆的耶稣受难日,我们聚集在教会里参加纪念主受难礼拜,并非为了凭吊一位伟人的逝去,而是为了敬畏那一位本可不死,却甘愿为我们走向十字架的救主。祂的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救赎洪流的开端,是上帝之爱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彰显。让我们从约翰福音第十九章,走进这段充满苦难,却也满溢恩典的圣言,追随耶稣走向那爱的刑场。 二、冤无极:十字架上的公义与不义(约翰福音 19:1-16) 约翰福音19章,如同展开一幅蘸着血与泪的历史画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冤案。彼拉多,这位手握生杀大权的罗马总督,三次宣告耶稣并无罪状,他的良知在权衡利弊中摇摆不定。最终,为了平息暴民的怒火,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他选择了妥协,将无辜的耶稣交给了那些嘶吼着“钉祂十字架”的人群。 兵丁的鞭挞,荆棘的冠冕,戏弄的紫袍,拳头的击打,唾沫的凌辱……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罪恶世界对圣洁羔羊的残酷对待。耶稣的沉默,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顺服那更高的旨意,为了承担我们本该承受的罪孽。祂甘愿以无罪之身,承受这不公的审判,这肉体的酷刑,这灵魂的煎熬。 “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一点权柄也没有。”耶稣平静的话语,如同利剑般刺穿了权力的虚妄,也照见了人性的幽暗。彼拉多想要推卸责任,但真理的光芒最终显露了他内心的软弱与恐惧。 那髑髅地的冤屈,不仅仅是两千年前的历史,它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曾经的冷漠、自私与妥协。十字架下的黑暗,并非遥远的过去,而是我们人类罪性根深蒂固的体现。 三、爱无垠:十架上的成全与呼召(约翰福音 19:17-42) 然而,正是在这冤屈的极致之处,上帝那超越理性的爱如同冲破黑暗的黎明,照亮了整个世界。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走向各各他,走向那为我们预备的刑场。祂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半句的咒诅,只有默默的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