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你会来看我吗?

图片
讲道笔录与心得:你会来看我吗? 主题:你会来看我吗? 经文:马太福音25:31-46 讲员:陈光环牧师 一、流露基督所赐的爱 (马太福音25:31-39) 陈光环牧师以马太福音25章中绵羊与山羊的比喻开篇,强调了我们基督徒活出信仰的实际行动。牧师指出,首先我们必须紧随基督的脚踪。这包括了两个层面:  * 尽本分走在义道上: 作为基督徒,我们被呼召去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这不仅仅是内心敬虔,更要在行为上活出神的标准,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命。  * 警醒等候基督再来: 耶稣基督的再来是确定的应许,我们应当时刻警醒,预备自己。而这种预备,不仅仅是信仰上的坚定,更是对神的命令的顺服和实践。 其次,牧师强调我们要具体服事需要者 (马太福音25:35-36)。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基督徒的本分和爱的彰显:  * 以爱与需要者同行: 就像主耶稣医治病人、关怀困苦之人一样,我们也要将基督的爱带到那些有需要的人身边。这种爱是具体可见的,不是空泛的言语。  * 要到处为主传福音: 牧师引用了哥林多前书9:23的经文:“凡我所做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使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这提醒我们,我们所有的服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福音的广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基督,同享救恩的好处。  * 要彰显神爱的荣耀: 当我们以爱心服侍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彰显神的荣耀。我们的行为成为一面镜子,反射出基督的形象,让世人看到神的爱是何等真实和伟大。 二、蒙恩典承受神的国 (马太福音25:34, 40, 46) 深入探讨了服侍带来的属灵祝福,即蒙恩典承受神的国。  * 帮助需要者而蒙福 (马太福音25:34): 牧师明确指出,行义可承受神的国。这并非说我们可以靠行为得救,而是说真正的信心必然会带来行为的果子。那些蒙神恩典的人,自然会流露出公义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正是他们将要承受神国的凭据。  * 服事小子即服事主 (马太福音25:40, 45): 这是马太福音25章的核心教导之一。耶稣清晰地告诉我们,当我们服侍那些最小的弟兄,无论是饥饿的、口渴的、作客旅的、赤身的、生病的或是在监里的,就如同服侍他自己一样。这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提醒:    * 应在小事上关爱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要去做“大事”才算服侍。然而,主耶稣却将...

以假乱真

图片
(心得) 以假乱真:警醒辨异端,持守纯正道 2025年6月13日,卫理怀安堂初成团契邀请黄敬盛牧师的“异端”专题讲座,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且迫切的议题:如何在看似光鲜亮丽的“真理”中,辨识出那些“以假乱真”的异端邪说。黄牧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异端”的本质、基督教正统信仰的基石以及如何警醒分辨,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 讲座伊始,黄牧师便点明“异端”(Heresy)一词在圣经中的多重含义,既可指代不同宗派,也可带有贬义,意指败坏人信仰、使人走向沉沦的教导。这提醒我,“以假乱真”的危险性在于,它并非总是赤裸裸的邪恶,有时甚至披着“善意”或“独特”的外衣,让人难以察觉其内在的偏差。这种模糊性,正是异端迷惑人心的重要手段。 要识破“以假乱真”,首先必须牢固掌握“真”是什么。黄牧师强调了基督教正统信仰的基石:圣经的最高权威,以及《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对核心教义的总结和确认。这些信经,不是人手杜撰的律法,而是历代教会对圣经真理的共识与捍卫。它们就像一面面透视镜,帮助我们看清那些试图“以假乱真”的教导,是否偏离了救恩的核心、基督的神性、三位一体的真理以及圣经的独一权威。 黄牧师提出的认定异端的五大原则,更是辨别“以假乱真”的利器:不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不相信三位一体的教义、拒绝耶稣是唯一的救赎、不接受耶稣有肉身复活、否定圣经是唯一的权威。这五点构成了信仰的底线,任何触碰其中一点的教导,无论其外表如何吸引人,都蕴藏着“以假乱真”的危险。 通过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耶和华见证人会、基督教科学会、东方闪电和摩门教等典型异端的剖析,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以假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异端往往通过:  * 附加条件: 如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强调守律法才能得救,在因信称义的福音上附加了行为的重担。  * 篡改神性: 耶和华见证人会否认三位一体和耶稣的神性,将独一真神的神性扭曲。  * 取代权威: 基督教科学会将《科学与健康》凌驾于圣经之上,削弱圣经的独一权威。  * 另立基督: 东方闪电宣称神第二次道成肉身为女性,彻底颠覆了基督的独一性。  * 混淆人神: 摩门教认为人将来可以变为神,模糊了造物主与受造物的界限。 这些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以假乱真”的手法,它们在看似与基督教相似的框架下,悄然置换了核心的真理。 更重要的是,黄牧...

忠心传承,专心事主

图片
忠心传承,专心事主  经文:提摩太后书2:1-7 讲员:卓志松本处传道 …………………………………………………………………… (听道心得) 这次关于《提摩太后书2:1-7》的讲道,由卓志松本处传道分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道的核心信息是忠心传承,专心事主,它不仅是对提摩太的叮嘱,更是对我们每一位信徒在现今社会中如何坚守信仰、完成使命的有力呼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成功,更是一种永恒的冠冕。 信仰传承的紧迫性与现实挑战 讲道伊始,卓本处传道便从保罗写信给提摩太的背景切入,强调了门徒训练与信仰传承的核心——即系统地传递福音和教训,培养能教导他人的忠心门徒,形成“四代传承”的模式。这让我深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面临着信仰传承的危机?许多家庭忙于为后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往往忽视了属灵产业的传承,导致信仰在下一代中流失。这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警醒并积极面对的现象。 三重比喻: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态度 卓本处传道巧妙地运用了圣经中的三重比喻——军人、运动员和农夫,来阐述基督徒应有的生命状态,这些比喻深触我心:  * 精兵:我们被呼召成为主的精兵,不应被世俗的事务所缠累,而要专心讨那召我们之人的喜悦。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常被世界的“忙碌”所牵引,以致无法专心服侍主,甚至在职场或家庭中忽略了与神的关系?  * 运动员:作为基督徒,我们要在属灵的赛场上按规矩比赛,才能得着那不能朽坏的冠冕。就像拿督李宗伟为国争光而刻苦训练,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言弃,我们是否也愿意为属灵的操练付出同等的毅力,坚持真理,不偏左右?  * 农夫:农夫的辛勤耕耘方能收获粮食,这提醒我们属灵生命的成长同样需要投入与耕耘。我们是否有每日灵修?是否愿意参与教会提供的装备课程,如同接受“每日火水”(灵粮)的滋养?没有付出,就没有属灵的收成。 这三个比喻不仅仅是抽象的教导,更是我们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价值观的指引。百年企业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价值观作基石。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只有核心价值观不变,才能持续发展。 牧者与信徒合一:共同建立神的家 讲道还特别强调了牧者与信徒合一的重要性。牧者负责带领、教导和保护教会,而信徒则需要积极参与、服侍并彼此相爱。如果教会中人人都只是“旁观者”,教会就无法真正成长。反之,若信徒愿...

第六课五——九灾的神迹

图片
出9:1-10:29 第六课五——九灾的神迹 从《出埃及记》9-10章所记载的五灾——疫灾、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灾,的反思和心得分享。 当敬畏遇见刚硬:从埃及十灾看神主权与人的回应 引言 《出埃及记》9-10章所记载的五灾——疫灾、疮灾、雹灾、蝗灾和黑暗灾——远不止是古老而奇特的历史事件。它们是一堂深刻的神学课程,精准地击垮了埃及的偶像体系,并无情地揭露了人心的刚硬本质。这段经文向我们呐喊:神迹不能强行改变一颗刚硬的心,唯有真诚的敬畏才能带来真实的悔改与生命的转化。 一、五灾的神学意义:偶像的破产与神的彰显 这连续的五灾并非耶和华随意降下的惩罚,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属灵战役,系统性地瓦解了埃及人所信奉的偶像崇拜,从而彰显耶和华才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  * 疫灾 (出9:1-7):直接打击了埃及人视为圣物的牛只,挑战了象征丰饶与生产力的阿匹斯神、伊西斯、哈索尔等神祇。这灾明确显明耶和华才是生命的真正赐予者和掌管者。  * 疮灾 (出9:8-12):使埃及人和牲畜身上长满毒疮,甚至让埃及的术士也无法站立,羞辱了掌管医疗和健康的塞赫迈特神与伊西斯。这表明健康与疾病完全掌握在耶和华手中。  * 雹灾 (出9:13-35):降下前所未有的冰雹,击打了一切在田间的人、畜、树木和菜蔬,挑战了埃及的努特(天空女神)、舒(空气之神)、盖布(大地之神)。这灾展示了耶和华统管自然的至高权柄。  * 蝗灾 (出10:1-20):蝗虫遮天蔽日,吃尽了冰雹之后所剩的一切绿色植物,彻底否定了埃及农业之神欧西里斯的能力。这宣告了万物的丰收与荒芜皆在于耶和华。  * 黑暗之灾 (出10:21-29):使埃及全地陷入三天三夜的漆黑,直接攻击了埃及最至高的神——太阳神阿蒙-拉。这灾证明了耶和华才是真光,是照亮并审判黑暗的源头。 这些灾祸并非偶然,它们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宣告了**“耶和华比万神都大”**(出18:11),彻底解构了埃及的宗教世界观,为以色列民走出偶像崇拜的捆绑铺平了道路。 二、人对神话语的两种回应:敬畏与刚硬 在这些灾难面前,人们对神话语的回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 法老的伪悔改:    * 动机:法老在灾难的重压下,表面上承认“我犯了罪了,耶和华是公义的;我和我的百姓是邪恶的”(出9:27-28)。然...

AI读经良伴

图片
《AI读经良伴》讲座心得:在智慧与信仰间寻求平衡 刘本煌牧师于2025年5月30日(星期五)的“专题讲座”:AI读经良伴”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对我们生活,特别是信仰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牧师通过引言、广义与狭义AI的区分、对“智慧”的界定、生成式AI的特点与风险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AI与圣经阅读并行发展的全景图。 AI的崛起与智慧的思辨 讲座伊始,牧师便开宗明义地指出,AI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使其深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金融乃至信仰。他特别提到“生成式AI”作为当前热议的焦点,正颠覆着我们传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过去我们有问题会“问谷歌先生”,而现在则更多地转向AI。然而,牧师也适时提醒,虽然AI具备生成海量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但拥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拥有智慧。他援引“知识金字塔(DIKW Pyramid)”的概念,强调真正的智慧来源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并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我们的挑战并非缺乏资讯,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将其落实在生活与信仰当中。 信仰与科技的并行发展:从口传手抄到AI辅助 牧师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了信仰与科技的并行发展,从公元1世纪的口传手抄,到15世纪古腾堡印刷机改变圣经传播方式,再到20世纪广播电视将圣经传入家庭,21世纪初网络和手机应用使圣经随时可得,直至今天AI提供个性化、互动式的圣经学习体验。这清晰地展现了科技如何持续赋能信仰的传播与学习。 AI辅助读经的利与弊:一场深度的反思 刘牧师接着详细阐述了AI在圣经阅读中的多种辅助方式,包括文本分析工具、语音互动系统、个性化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整合工具。这些工具在日常灵修、圣经教学、深入查经甚至帮助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例如,AI能帮助我们解释经文、对照不同版本、快速查找经文、从多角度理解圣经。它的朗读功能、广泛的语言支持以及个性化学习路径,都极大地提升了圣经学习的便利性和趣味性。 然而,讲座的重点并非一味赞扬AI,牧师更着重揭示了过度依赖AI读经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 运作方式与理解局限: AI是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分析海量文字资料生成内容,它缺乏真正的理解力、属灵敏感度和心灵洞察力。  * 信息来源参差不齐: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AI无法辨别真伪或其背后的宗派立场,可能导...

做和不做

图片
29.5.2025 在传统、信仰与迷信之间,寻得真自由: 聆听黄敬胜牧师讲道心得 29.5.25怀安堂晚祷会黄敬胜牧师关于“做与不做”的分享,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对华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与迷信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反思。牧师的讲道不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挑战我们作为基督徒,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习俗中,活出真理与自由。 一、厘清文化、信仰与迷信的界限 牧师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核心观念:**传统文化中必然包含迷信的元素,但迷信绝不等于传统文化本身。**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迷信与宗教或整个传统文化划等号,而是需要带着分辨的眼光去审视。 他生动地阐述了文化中的**“雅文化”与“俗文化”。雅文化代表着少数知识分子和上层阶级的精致与品味,如同文人雅士品茶的悠然;而俗文化则更贴近民间,源于劳动群众的生活经验,比如乡下热闹的流水席。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融合,如乡下人也开始在酒楼摆喜酒,这本身就是文化交融的体现。无论雅俗,文化都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信仰**,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建立并塑造一个文化传统。 然而,牧师强调了信仰与迷信的根本对立。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唯一性真理的坚信和对神的尊崇之上,是指导我们生命方向的选择。而迷信,则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相信,往往缺乏理性依据,仅仅是“没有原因照着做,不知来源跟着做”。牧师提到过年扫地、包红包等习俗,以及诗巫本地关于“养尸地”的说法,这些都揭示了迷信行为如何通过经验体悟和口耳相传,甚至被一些“师傅”利用,从而根植于我们的思想中。这些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当理智缺席时,我们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蒙蔽。 二、基督教信仰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挑战 牧师引用了唐朝景教(大秦景教)传入中国的例子,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景教碑文大量借用《诗经》、《春秋》、《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和佛道两家的词句,展现了早期传教士如何努力学习汉文化,试图用中国固有的文字和概念来传递信仰。这种本土化的尝试固然是为了让福音更容易被接受,但也警示我们:极度的本土化可能导致信仰变质。 明末清初天主教关于祭祖的争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有传教士认为祭祖是对祖先的纪念而非将其视为神明,因而允许;但也有人认为这与信仰相悖。这引发了信仰能否适应本地风俗的深刻讨论,并引发了两个极端的态度:极度本土化(完全以中国文化诠...

一段故事,两颗心

图片
30.5.2025 怀安堂初成专题:一段故事,两颗心 一段故事,两颗心:走出毒瘾的漫长道路 今天有幸参加了怀安堂初成专题:主题为“一段故事,两颗心”的见证分享会,聆听了陈干煌传道分享他从毒瘾深渊中挣扎而出,最终走向新生的感人历程。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救赎,更是对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以及那些默默支持着他们的人,一份深刻的启示。 陈干煌传道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毒品可以戒除,毒瘾却需要用一生去克服。**这番话如当头棒喝,打破了许多人对于戒毒的简单化认知。他以亲身经历证明,即使在戒毒所里不再接触毒品,生理上的依赖或许能被切断,但心理上的毒瘾却会像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他15岁因好奇和好胜而沾染大麻,随后深陷其中长达18年,从最初的工钱购买到后来的偷窃、抢劫甚至贩毒,一步步滑向深渊。这清晰地描绘了毒品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一个人的底线和良知,让人身不由己。 他提到在被捕时,想到父母的那一刻,以及最终被无罪释放后决心痛改前非的心情,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挣扎和对亲情的眷恋。然而,戒毒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尝试多种方法却屡次失败,甚至对“福音戒毒”嗤之以鼻。直到再次被捕,在拘留所中的绝望,才让他真正向凯胜之家敞开。 陈干煌传道故事中最触动我心的,是他与父母关系的转变。起初,他以为戒毒成功、出去孝敬父母就是最好的方式,却遭到了父母的拒绝。直到表姐点醒他,父母因为他的入所才能安心入睡时,他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孝顺,不是能赚多少钱,而是能让父母安稳入眠。**那一刻的醒悟,让他真正顺服下来,投入到信仰的课程中,学习神的话语,装备自己。这种从“孝敬”到“顺服”的转变,是内心深处真正得到释放的标志。 陈干煌传道谦逊地表示,他不敢说自己已完全戒除毒瘾,而是“暂时克制”。他强调了每一天都需要靠主的力量来战胜毒瘾,并见证了信仰如何帮助他戒除了烟、酒、赌博等不良习惯,修复了与父母的关系。这让我看到,戒毒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场需要持续努力的马拉松。 最后,他对陈朝强牧师夫妇、父母及表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他们的身上,陈干煌传道看到了耶稣基督舍己的爱,这种无私的陪伴、教导和栽培,对于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他用自己的新生,诠释了“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的信念,从一个瘾君子、毒贩,蜕变为一个合用的仆人。 这场分享会让我深刻认识到毒瘾的复杂性和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