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富贵浮云

图片
05.10.25 富贵浮云 经文:传道书6:1-12 讲员:黄敬胜牧师 ................................................ (听道笔录) 富贵浮云  经文: 传道书 6:1-12 引言: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二、有花堪折直须折 三、自古福寿难两全 四、何人能晓明日事 五、结论:尽是飞鸿踏雪泥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传道书 6:1-6) 「落花流水春去也」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描绘了春光消逝和国破家亡的无限感伤。 这提醒我们,人生美好的时光和一切荣华富贵都是如此短暂。  《浪淘沙》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帘外雨潺潺:窗帘外下着雨,水声潺潺。   * 春意阑珊:春天的景色已经衰残、将尽。   * 罗衾不耐五更寒:丝绸的被子抵挡不住清晨五更时分的寒意。   * 梦里不知身是客:在梦中还不知道自己是俘虏(国破后被囚),短暂地享受了一番欢乐。   * 独自莫凭栏:不要独自一人去凭栏远望。   * 无限江山:指以前南唐所拥有的无限美好的大好江山。   * 流水落花春去也:随着流水漂走的落花,春天也逝去了。 这里比喻美好的时光与故国的消逝。   * 天上人间:形容今昔对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相隔太远,再难相见。  这首词是李煜后期被囚于宋朝时所作,情感真挚,寄托了亡国之痛和对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  二、自古福寿难两全 (传道书 6:3-6) 传道书这段经文颠覆了华人传统的「多子多孙多寿」就是福气的观念。  经文提到一个人即使生了一百个儿子,寿命很长,却无福享用(不能安葬),这是何等的悲惨?  (福寿难两全的讽刺)  * 蝙蝠与「福」: 华人观念中,蝙蝠(蝠)与「福气」(福)同音,是吉祥的象征,但这世上的福气却是有限制的。   * 不如流产的胎儿?  传道者甚至做出一个强烈的对比:流产的胎儿比那位活得长寿、儿孙满堂却无福的人「更好」。 因为流产的胎儿没有见过天日,没有知觉...

付代价的门徒

图片
25.09.2025 付代价的门徒 经文:使徒行传7:54-60 讲员:林咸耀传道 …………………………………………………… 听道笔录,莫想,心得 导言:作门徒的代价 林咸耀传道上一次分享了表里如一的门徒,谈到门徒的生命需要内里与神对齐——通过祷告、读经、操练建立上帝的形象;同时也要外在活出见证,在生活和服事中将这形象彰显出来。 然而,真正要作主的门徒,往往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这可能是时间上的代价——花时间参与崇拜、祷告会;也可能是职场和家庭中,因坚持信仰立场而面临的被孤立和挑战。在某些时刻,甚至可能要付上生命的代价。 现在我们来看司提反的故事。他就是那个真真实实付上生命代价的门徒,他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付代价的门徒。 一、付代价的门徒:有面对逼迫的勇气 付代价的门徒,首先是有面对逼迫的勇气。 《使徒行传》7章54节记载:“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究竟司提反说了什么,让这些宗教领袖如此愤怒,甚至咬牙切齿? 我们回顾《使徒行传》第6章。当时教会因膳食分配问题,选出了七位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来处理事务,司提反是其中之一。经文描述他“大有信心,圣灵充满”,且能行神迹奇事。 司提反大有能力的工作,引起了**“自由人”会堂**(来自古利奈、亚历山大、基利家、亚细亚等地的希腊化犹太人)的反对。他们起来与司提反辩论,但无法反驳他所说的话。于是,他们煽动长老、文士,并收买人作假见证,将司提反抓到公会前。 对司提反的指控 他们对司提反的指控是:“我们听见这人说了毁谤摩西和亵渎上帝的话!” 说他“常常说话反对我们的圣殿和摩西的法律。”(徒6:11, 13-14) 面对假见证的控告,司提反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像当年的耶稣一样,没有正面回应。相反,他在第7章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历史回顾,从亚伯拉罕一直讲到所罗门建圣殿,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指出,他并没有诽谤摩西的律法或亵渎上帝,反而是这些犹太人的祖宗,一直在拒绝上帝的拯救,敬拜偶像,逼迫先知。他最后的结语,如同利剑刺透了听者的心: > 司提反说:“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时常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竟不遵守。” (徒7:51-53) > ...

《为何要去?》

图片
14.09.2025 听道心得:《为何要去?》 经文:以赛亚书6:8-10 讲员:林忠诚牧师 ……………………………………………………………………• 《为何要去?》 ​林忠诚牧师以以赛亚书 6:8-10 为基础,以“为何要去?”为题,向我们发出了一次直击心灵的挑战,核心正是神主权的呼召:“ 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 ” 这篇信息不仅阐明了“去”的迫切性,更清晰地界定了每一个信徒回应呼召的不同层次与深刻动机。 ​一、回应“去”:从普遍性到专注性的委身 ​牧师的讲道提醒我们,“去”绝不是少数全职事奉者的专属任务,而是所有信徒对 爱 的普遍性回应,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 日常生活的“去”:以爱为驱动的见证 ​这种“去”是随时随地、多方面的实践,是每一个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对神的 忠心 。它是以爱为核心的行动,包括: ​ 资源上的奉献: 献上时间、体力、金钱。 ​ 见证上的渗透: 在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活出基督的样式。 ​ 教会内的委身: 在服事岗位上尽忠,建造基督的身体。 我们每一个信徒,都是神所差遣的使者,用爱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见证。 ​2. 更专注的“去”:全时间献身 ​这是对呼召更彻底的回应,如先知以赛亚般回答:“ 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 它挑战我们放下个人计划,将一生全然献上,成为牧者、宣教士、社工等,在最需要的地方以专业的身份和全心的投入去回应神的使命。这种 全然委身 ,是神在寻找愿意作特别器皿的人。 ​二、为何要“去”:世界的困境与爱的逻辑 ​牧师进一步探讨了“为何要全时间献身去?”这一核心问题,其答案直指时代的需要与神救赎的计划。我们“去”的动力,不是看果效,而是看神主权的命令和对失丧世界的爱。 ​1. 世界正在“不行了” ​世界的困境是去的事实基础。牧师犀利地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看似富足却灵里极度贫乏的时代。过去人受“缺乏的苦”,而现在许多人因物质富裕而**“自高自大,认为不需要神” ,陷入“七想八想、七做八做(乱来)”的罪恶与混乱中。这种 心灵的富足与属灵的贫穷**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宣讲真理的工作更为迫切。 ​2. 去,即使“没有果效”也要去 ​最发人深省的是,神差遣以赛亚时,同时预言了百姓的硬心:“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宣讲信息可能**“没有果效”**的...

专题:《祷告》

图片
恩道成团专题:祷告 祷告:不是自言自语,而是通往神的路 聆听黄敬胜牧师关于祷告的专题,感触很深。我曾以为祷告只是在需要时向上帝求助,但牧师的分享让我明白,祷告的真正意义是认识上帝和自己,并且在其中经历恩典与苦难。祷告不只是信仰生活中的一个环节,更是我们与神关系的核心。 半夜敲门:一个关于“情词迫切”的故事 牧师引用路加福音中那个半夜借饼的故事时,画面感十足。设想一下,夜深了,你家门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一个朋友焦急地站在外面,他的客人来了,家里却连一块饼都没有。你从窗户探出头,声音带着睡意:“朋友,别来烦我了!门已经关上,孩子们都睡了,我真的不能起来给你。” 这是一个多么真实的场景啊!我们祷告时,有时也会感觉像是在对着一扇紧闭的门。但故事的高潮是,这个借饼的人没有放弃,他**“情词迫切”**地坚持,一直敲门,直到他的朋友最终因不胜其扰而起来,把所有他需要的都给了他。这不只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更是耶稣在教导我们祷告的真谛:要勇敢、坚持、不放弃。路加福音11:9-13,耶稣应许我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这番话像一束光,照亮了那扇紧闭的门。神不仅会回应我们的物质需要,更会将最宝贵的礼物——圣灵——赐给我们,引导我们的方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让我意识到,真正蒙应允的祷告,不仅要有实在的需要、纯正的动机、迫切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将我们带到圣灵的面前,得着那份属灵的恩赐。这也提醒我:许多时候祷告不蒙回应,不是因为神没有听见,而是因为我的祷告常常不够迫切、不够持久,甚至动机不够纯正。 整夜祷告:一个关于“不是意外”的拣选 牧师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耶稣在拣选十二门徒前,独自上山整夜祷告的事。想象一下,漆黑的山顶,只有耶稣一人,他仰望星空,将心事向天父倾诉。他知道,这十二个人将肩负起传道的重任,他们将是福音的火种,而这火焰的燃起,绝不是偶然。 第二天清晨,太阳升起,耶稣下山,从等候的人群中,他叫出了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他们之中有渔夫、有税吏,甚至有奋锐党人。他们背景各异,性格不同,但耶稣在祷告中,已经将他们一一呈现在天父面前,寻求最完美的旨意。这十二个人,并不是被随意挑选的,而是经过了整夜祷告的深思熟虑。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使徒,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耶稣赐予的权柄,被差派去传道和赶鬼。 这让我深受震撼。在人生每一个重要的十字路...

乐在神中

07.09.2025 听道心得:《乐在神中》 黄敬胜牧师今晚的讲道,让我对《传道书》第五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神、与世界的关系。 一、敬畏的礼拜 经文提醒我,敬拜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心的态度。“你到神的殿,要谨慎脚步”。这教导我要以敬畏、谦卑的心来到神面前,放下世俗的杂念。祷告和许诺都要发自内心,“心口如一”,因为神看重的是我们的真诚与信实。这不仅适用于礼拜,更应成为我生活的态度。 二、面对社会的不公 传道者洞悉世间的苦难,提醒我们**“不要因此诧异”**。我常常因社会的不公而感到失望,但经文让我看到,在人世间有限的权力之上,还有一位更高的神在鉴察。人间的公义可能缺席,但神的公义终将施行。这让我能在失望中保有盼望,相信神最终会为受欺压者伸张正义。 三、财富的虚空与生命的真福 传道书揭示了**“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的虚空。财富看似能带来快乐,实则会带来更多欲望、虚假的关系和烦恼失眠。这与劳碌者能安然入睡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反思,如果财富成为我追求的中心,它将夺走我的平安。 真正的福分是**“神用喜乐回答他心”。这喜乐不是来自物质的累积,而是来自对神所赐一切的感恩和享受。我必须不必坚持和保留太多自己的主观,也不要执念太深;谦卑面对未来,放下面子问题,愿意享受神的美好时,你就会乐在其中**。 结论与属灵功课 这篇信息让我再次确认,人生最大的祝福,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活在神的恩典里。敬畏祂、感恩祂、享受祂所赐的每一天,就是最美的福气。我需要学习放下无谓的执念,单单在神里面得满足。  * 敬畏与谦卑: 学习放下骄傲和私欲,以谦卑的态度寻求神。  * 活在当下: 将眼光从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往的执念中转移,专注于神为我预备的每一天。  * 放下执念,享受美好: 明白真正的快乐源于对神的信靠,并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恩典。 愿我学习放下执念,单单在神里面得满足,真正**“乐在神中”**。 保龄球听道笔录和心得

表里如一的门徒

图片
圣灵降临后第十二主日 31.08.2025 表里如一的门徒 经文:使徒行传6:1-7  讲员:林威耀传道 …………………………………………………………………… 听道心得:《表里如一的门徒》 经文:使徒行传 6:1-7 讲员:林威耀传道 ​使徒行传 6:1-7 描述了早期教会面临的一个关键时刻。教会人数爆炸性增长,从最初的 120 人迅速增加到数千人,这种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天的信息带给我很深的启发。林威耀传道从使徒行传 6:1-7 中,剖析了早期教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内部冲突,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属灵的智慧和原则。这段经文不仅是教会历史的一个片段,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作为基督徒和教会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与使命。 一、 教会事奉的平衡:属灵与实际并行 传道指出,初期教会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希腊化犹太人的寡妇在日常饭食供给中被忽略,从而引发了怨言。这提醒我,教会的成长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需要细致入微的关顾与管理。使徒们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不能因为处理这些事务而忽略了核心的**“祈祷和传道”事奉。于是,他们设立了七位执事来承担“管理饭食”的服事。这两种事奉,一个是“话语的服事”,另一个是“处理事务的服事”**,两者同样重要且互补。这让我明白,属灵的根基(祷告与神的话语)和实际的关顾(爱的行动)必须并行不悖,才能使教会保持健康与平衡。 二、 门徒的品格:表里如一的生命 讲道特别强调了七位执事被选出的标准:“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这三项条件揭示了门徒生命的核心特质:  * 好名声:代表外在的行为和见证。一个值得信赖的生命,在世人面前活出基督的样式。  * 圣灵充满:象征内在与神的关系。事奉的动力不是来自人的能力,而是源于被圣灵掌管、与神对齐的生命。  * 智慧充足:表明有属灵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智慧并非世俗的精明,而是来自神的恩赐,能妥善处理复杂的事务。 这提醒我,无论是在讲台上服事,还是在饭食供给这样看似微小的事上,都要求我们具备表里如一的品格。事奉不只是技巧或恩赐的展现,更是生命的流露。 三、 属灵争战与复兴的真谛 传道提到,撒旦的伎俩不只是暴力压制,也包括在教会内部制造**“虚伪败坏”和“吵闹怨言”。但当使徒们智慧地处理了内部矛盾,并委任有品格的门徒来服事时,结果是“神的道兴旺起来”,信徒人数大大加增,...

Chiew Cho Methodist Church's 90th Anniversary Thanksgiving Service Sermon

图片
Chiew Cho Methodist Church's 90th Anniversary Thanksgiving Service Sermon Speaker: Rev. Jayakumar, Bishop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Malaysia Date: 10/8/2025 Bishop Jayakumar's sermon on "Building on the Rock" provided a poignant, insightful, and challenging message that resonated deeply with me. It wa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true essence of the church and our role within it, transcending a mere historical celebration. The Enduring Legacy of the Rock The Bishop began by drawing a powerful parallel between the 90-year history of the church and a 1,000-year-old vibrant church he visited in Egypt. This immediately set a tone that went beyond celebrating an anniversary; it was about understanding what makes a church last. He emphasised that while a majestic building is impressive, true longevity comes from spiritual vitality—a commitment to prayer, transformation, and living out the gospel. This highlighted a crucial point: the church's strength is not in its ph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