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建造

图片
圣经门徒创客营 公开讲座专题2~建造 杨锡儒牧师 ...................................................  听道心得:论智慧与教会建造 ​杨牧师的分享深入人心,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引子,将所罗门的智慧与现代教会的建造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篇讲道的核心思想是: 教会的建造,尤其是在纷争与挑战中,最需要的不是世俗的知识或资源,而是来自上帝的智慧。 ​ 从所罗门求智慧看教会领袖的使命 ​杨牧师通过《列王记》中 所罗门王求智慧 的故事,深刻地阐述了什么是蒙神喜悦的祷告。所罗门没有为自己求寿、求富,而是为了能 治理神的百姓,辨别是非 。这提醒我们,作为教会的领袖和同工,我们所追求的智慧不应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或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牧养、带领上帝的国度。这种“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态度,是所有服事的基础。 ​当所罗门王得到智慧后,他不仅使国家内政和谐,避免了因不公而产生的内乱,更在外交、经济和财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告诉我们, 属天的智慧 不仅能解决属灵层面的问题,也能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通达与繁荣。 ​ 智慧的本质:从聪明到应用 ​杨牧师对“聪明”和“智慧”的区分尤为精辟。 聪明是领受知识的能力,而智慧则是应用知识的能力 。许多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学历,但若缺乏智慧,这些知识便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能成为纷争的根源。教会中的许多矛盾,正是因为领袖们有是非对错的“真理”,却没有包容和理解的“恩典”。 ​杨牧师用“ 十字架的智慧 ”来总结这一点,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字架的两根木头,一根代表“绝对的是非”,即 真理 ;另一根代表“绝对的恩典”,即 爱 。一个健康的教会,必须是真理和恩典并存的。只讲真理,教会就会变得冷漠、充满审判;只讲恩典,教会又会变得没有原则、失去方向。唯有将两者融合,才能建立一个既有爱又有原则、能够健康成长的属灵大家庭。 ​ 福音与牧养中的智慧应用 ​杨牧师分享的两个生动故事,展示了智慧在实际牧养和传福音中的重要性。 ​ 传福音的智慧 :对于那些因家庭反对而无法受洗的慕道友,杨牧师教导他们先向家人道歉,用“ 策略性认错 ”来化解情感上的撕裂,而不是直接用教义去对抗。这种做法不仅尊重了对方的情感,也为福音的进一步传播打开了门。 ​ 回应质疑的智慧 :面对“童贞女怀孕不科学”...

先知悔改的故事

图片
《先知悔改的故事》 ​先知以利亚的故事 ​以利亚是旧约《圣经》中一位伟大的先知,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之一是在迦密山与巴力的450位假先知对抗。当时,以色列的亚哈王和他的王后耶洗别崇拜巴力,导致全国陷入了偶像崇拜。以利亚勇敢地站出来,向他们发起了挑战。 迦密山上的胜利 ​以利亚和巴力的先知们分别筑了一座坛,他们各自向上帝和巴力求火降临,烧掉祭物。巴力的先知们从早到晚大声呼求,甚至用刀枪自残,但没有任何回应。 ​然后,以利亚把祭坛和祭物用四桶水浇透了三次,使得祭坛周围都充满了水。接着他向上帝祷告说:“耶和华,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在以色列中为上帝,也使人知道我是你的仆人,又是奉你的命行这一切事。耶和华啊,求你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上帝,又知道是你叫这民的心回转。” ​他的话音刚落,天上的火就降下来,烧尽了祭物、木柴、石头,甚至连水也烧干了。当以色列百姓看到这一幕时,他们都俯伏在地,高喊:“耶和华是上帝!耶和华是上帝!” 这次事件使许多人重新归向上帝。 ​以利亚的悔改与反思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以利亚却在随后的经历中陷入了绝望。亚哈王的王后耶洗别得知巴力的先知被杀,扬言要取以利亚的性命。以利亚听了这话,害怕得逃命,甚至在旷野里向上帝求死。他对自己说:“我不如我的列祖。” ​在逃亡的路上,他躲进了一个洞穴。这时,上帝的声音临到他。上帝没有直接责备他的懦弱,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与他相遇。先是刮起烈风,接着是地震,然后是火,但上帝都不在其中。最后,上帝以微小而平静的声音向他显现。这个声音让以利亚意识到,上帝的力量不只在于震天撼地的神迹,也在于那份微小而平静的同在。 ​以利亚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伟大的先知,也可能经历软弱、恐惧和绝望。然而,他的悔改不在于外在的仪式,而是在于重新回归上帝,通过聆听上帝微小的声音,重拾信心。这个故事也向我们揭示了,真正的力量和同在并非总是在巨大的神迹中,有时它就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安静和微小的声音中。 以利亚的悔改与绝望 ​以利亚在迦密山上大获全胜后,却因王后耶洗别的追杀,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他逃到旷野,甚至向上帝求死,认为自己不如列祖。 ​然而,上帝没有责备他,而是用微小的声音安慰和引导他。上帝指示以利亚,要膏立两位君王,并膏立以利沙作他的继承人。这不仅是上帝对以利亚的安慰,更是对他使命的延续。...

写下来,传出去

图片
圣灵降临后第十主日暨文字事业主日 写下来,传出去 经文:哈2:2;约20:31;林后3:2-3 讲员:李同心牧师 …………………………………………………………………… 听道心得:写下来,传出去 主日: 圣灵降临后第十主日暨文字事业主日 讲员: 李同心牧师 经文: 哈巴谷书2:2;约翰福音20:31;哥林多后书3:2-3 主题: 写下来,传出去 今天,在“文字事业主日”的崇拜中,李同心牧师以“写下来,传出去”为主题,从三段经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字事工在信仰传承中的关键角色,并最终将文字的意义提升到我们基督徒的生命本身,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封活的荐信。这场讲道不仅是关于文字技巧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生命见证的深刻呼召。 一、文字的力量:讲道伊始,牧师用奥运体操运动员拉里萨·拉特尼娜的事迹作为引子,提醒我们:世间成就,无论多么辉煌,若没有被文字记录,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遗忘。9金5银4铜的卓越记录,在48年后,依然需要文字的记载才能被人铭记。同样,我们个人生命中那些曾经的辉煌时刻、默默的付出、对家人和社区的贡献,如果没有被文字记录,也会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有趣的是,牧师也提到中国寓言“此地无银三百两”,巧妙地揭示了文字的双重性:既能保存真理,也能因表达不当而暴露虚假。 故事内容 ​从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人,他很爱财,辛辛苦苦攒了三百两银子。他担心这笔钱放在家里会被偷,于是想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办法。 ​他趁着夜深人静,把三百两银子埋在自家院子里的一个角落。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特意在埋银子的地方插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了一行大字: 此地无银三百两 。 ​他觉得这样一来,即使有人看到这块木板,也不会想到这里真的埋了银子,反而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他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了。 ​可是,他的邻居王二早就看到张三鬼鬼祟祟地在院子里挖土,觉得很奇怪。第二天早上,王二出门时看到了那块木板和上面的字,顿时明白了一切。 ​王二心想:“你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大家这里有银子吗?” 于是,王二趁张三不在家,把那三百两银子都挖走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王二又在原来那块木板旁边,再插了一块新的木板,上面写道: 隔壁王二不曾偷 。 ​当张三回来发现银子不见了,气得捶胸顿足,这才明白自己自作聪明,反而把银子弄丢了。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越是想掩盖某件事情,越是欲盖弥彰,结果反而把事...

圣经中的环保观

图片
《圣经》中的环保思想:基于创世记1章的延伸 ​导论:神的创造与人的责任 ​《圣经》的环保思想始于 创世记 第一章,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并称一切“都甚好”(创1:31)。这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自然界并非无序的存在,而是神所设计的完美体系,因此我们有责任去珍惜和保护。 ​一、神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Goodness of Creation) ​ 万物的美好与秩序: 神的创造是有目的、有秩序的。从光暗分离,到日月星辰的设立,再到动植物的繁衍,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 神对创造物的肯定: 神在创造每一天后都说“是好的”,这表明了祂对万物价值的肯定。这种肯定也要求我们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而非将其仅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二、人受造要履行管家职责(Humanity's Stewardship) ​ 神圣的使命: 创世记1:28记载神将“治理”和“管理”大地的责任托付给人。这里的“管理”并非指掠夺或破坏,而是指**管家(steward)**的职责——像管家对待主人的财产一样,细心照料、合理使用,并使其繁荣。 ​ 与神的同工: 人类被赋予了管理大自然的特权,这是与神同工的表现,旨在维护并延续神创造的秩序与美好。 ​三、犯罪与对创造物的破坏(Sin and Destruction) ​ 罪的后果: 亚当和夏娃犯罪后,他们试图用无花果树叶遮盖自己,这是人类首次为了遮盖自己的罪而直接利用和 破坏神的创造物 。 ​ 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罪的进入扭曲了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土地因人的罪而受咒诅,长出荆棘和蒺藜(创3:18),象征着自然界也因人的堕落而受苦。 ​四、人不可“以邻为壑”:爱人如己的生态观(Don't Harm Your Neighbor) ​ 申命记22:8: 建造房屋时,要在房顶周围安栏杆,这不仅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邻舍安全的 责任 。这句经文的深层含义是,我们的行为不能只顾自己方便,而对他人造成伤害。 ​ 延伸到生态: 在现代社会,这可以引申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污染、过度消耗)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健康和环境为代价。这是一种“爱邻如己”的生态伦理观。 ​五、神的任凭与生态的平衡(God's Allowance) ...

尽是疑惑

图片
尽是疑惑:从传道书第四章看人生的孤独与同行 《传道书》第四章描绘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人生图景,充满着疑惑与孤独,却也清晰地指引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同行之路。这段经文细致地剖析了人生的五个核心困境,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本质。 (1)无人安慰(传道书4:1-3) 传道者首先观察到世间的强暴和压迫,那些受屈的人流泪,却没有公义为他们伸冤,也没有人给予安慰。这种无助与绝望令人心痛,甚至让传道者感叹,未出生的人比活着的人更有福。这深刻地反映了在没有公义的社会里,人所感受到的最深层次的黑暗与无力。 (2)胜利之后(传道书4:4-6) 人的一切劳碌和成功,往往是出于一种与同伴无休止的竞争和嫉妒。即使取得胜利,这种缺乏真正目的的劳碌,最终也只会被传道者称之为“捕风”,带来空虚感。与此相比,少一点劳碌,多一点安静和知足,反而能带来真正的益处和内心的平静。 (3)无依无靠(传道书4:7-8) 传道者描绘了一个孤身一人、辛勤劳碌却无人分享成果的悲凉景象。他没有伴侣,没有继承人,他的努力不知为谁而做。这种深层的孤独感,远超物质的匮乏,揭示了即使拥有一切财富,内心依然可以感到空虚和无助。 (4)同行之福(传道书4:9-12) 为了解决上述的孤独与虚空,传道者提出了希望的出路: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他们可以彼此扶持,跌倒时互相搀扶,寒冷时彼此取暖,面对敌人的攻击时也能联手抵御。这段经文用“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来比喻关系的坚固与祝福,强调了友谊、婚姻和团契在生命中的重要价值。 (5)孤立之因(传道书4:13-16) 最后,传道者通过一个贫穷但有智慧的少年和一个年老昏庸的君王的故事,告诫我们:即使曾经年轻有智慧,但若变得刚愎自用、不再听取劝诫,也会最终被取代,陷入孤立。这提醒我们,生命的智慧不能停留在自我中心,而是需要持续学习、愿意听取意见,才能避免最终的孤立。 总而言之,《传道书》第四章在呈现人生的诸多困惑和虚空之后,最终将目光聚焦于希望的出路——彼此陪伴、互相扶持。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唯有在健康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真正克服孤独,活出神起初为人设定的美好,让生命不再只是“捕风”。 03.8.25

尽是矛盾

图片
03.8.25 尽是矛盾 经文:传道书 4:4-8 黄敬胜牧师 …………………………………………………………………… 听道心得:《尽是矛盾》 黄敬胜牧师以《传道书》第四章为基础,通过一个名为“尽是矛盾”的讲道,深刻地剖析了人生的困境与出路。整篇讲道围绕着**“虚空”**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从世间的痛苦、劳碌的虚无,最终引向了基督的满足,结构清晰,引人深思。 讲道以“否极泰来”作为引子,巧妙地将《易经》的智慧与信仰思考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物极必反”**的哲理。它提醒我们,人生的高低起伏是常态,困境并非终点。所以,“否极泰来”的意思就是坏到极点,就会转为好运。 但讲道的核心,远不止于此。 牧师带领我们深入《传道书》第四章,逐一探讨了人生的五种“疑惑”与“孤独”:  * “无人安慰”:当我们在不公义的世界里受苦时,那种求助无门的绝望,足以让人感叹“生不如死”。这是一种源自社会结构性压迫的深层孤独。  * “胜利之后”:我们的努力和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嫉妒和竞争。这种“捕风”般的劳碌,即便取得了胜利,也无法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反而让人更感空虚。  * “无依无靠”:一个单打独斗、无人分享喜乐与成果的生命,无论多么富有,最终都只是一场悲剧。这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需求——连接与关系。  * “同行之福”:在指出人生的孤独后,讲道给出了充满希望的答案。“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这不仅仅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建议,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见。友谊、婚姻和团契,就像“三股合成的绳子”,为我们的生命提供了稳固的支持,让我们能彼此扶持,共同抵御生活的风雨。  * “孤立之因”:讲道以一个年轻有为者最终因自负而孤立的故事作结,警示我们智慧的衰退并非源于年龄,而是源于自大。它提醒我们,保持谦卑和开放的心态,才能避免最终的孤立无援。 最终,牧师以“盛极必衰”作为结论,呼应了开篇的“否极泰来”。《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智慧,与《圣经》的教导相互辉映,共同指向一个真理:世间的一切荣耀和成就,都是转瞬即逝的。 当人生的矛盾和虚空达到顶点时,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无论是财富、名声还是权力,都无法填满我们心灵深处的空洞。这时,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世俗的成功,而是那永恒的磐石——耶稣基督。 主日的讲道给我的亮光: 不仅揭示了人生的困境,更指明了唯一...

为神发光

图片
27.07.25 原住民主日 为神发光 马太福音 5:14-16 林福星牧师 1.要在世界发光 2.要为神做见证 3.将荣耀归给神 ……………………………………………………………… 《为神发光》心得领受 林福星牧师对“为神发光”的阐释,从“要在世界发光”、“要为神做见证”、“将荣耀归给神”三个层面,让我对《马太福音》5:14-16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你们是世上的光。”耶稣的这句话直击我心。它不是一个将来的目标,而是一个已经赋予我们的身份与责任。这光,不是要隐藏的,是要照亮黑暗、引导人归向真理的。这让我意识到,身为基督徒,我的生命不应该是隐秘的,而是要显明的,是世人能够“看见”的。 《马太福音》5:14-16清楚指出,我们的生命要像山上的城,不能隐藏;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好行为,其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自己得荣耀,而是“叫人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这矫正了我常常可能有的错误动机——追求人的认可和称赞。在这个道德相对、黑白模糊的世界,神呼召我们作一个分别为圣的人,让人透过我们,看见神的良善、公义与真实。 耶稣在《约翰福音》8:12说的“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这提醒我,我们能发光,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什么了不起,而是因为我们与耶稣相连,领受祂的光。我们是“反射光”的人,就像月亮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映出基督的荣美。我们是器皿,而非光源本身。 《以弗所书》5:8-9提到“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这让我深入反省: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这些属光明的果子?我是否在家庭、职场、教会中,活出真实、不妥协的信仰见证?光不需要大声喧哗,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黑暗的否定。一个基督徒活出圣洁、公义的生活,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光的穿透力和引导作用也令我深受触动。在这个迷失的时代,人们被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拉扯,不知何去何从。我的生活是否足够清晰地为他人指明基督的道路?还是因为世俗的妥协而模糊不清?我们不只是为自己走出黑暗,也要成为他人走出迷失的引导。这提醒我,我的言语行为若能使一个人感受到神的爱和真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影响,那也已是最美的见证。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挑战。基督徒的生命应当如山顶之城般显眼,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自然地彰显神的荣耀。我意识到,福音的传播不仅是靠言语的宣讲,更是靠生命的见证。 总而言之,“...